發布於 2023-01-27 16:07

  顱底凹陷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齒狀突異常突入枕骨大孔,使延頸髓腹側受壓而產生臨床症狀的損傷性疾病。由於顱頸交界區複雜的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特點,使其外科治療具有巨大的挑戰性。數十年來,經典的經口腔入路齒狀突切除術成為標準術式而在臨床廣泛運用。雖然經口入路具有可以直接顯露齒狀突的優點,但該術式亦存在許多缺陷。例如:需要使用張口器,不可避免地造成牙齒損傷和舌的壓迫腫脹;當顯露不充分時尚需切開軟顎甚至硬顎;手術創傷較大,影響術後發聲;由於術後呼吸管道腫脹,需延長氣管插管時間,甚至進行氣管切開術;術後不能正常進食,需鼻飼,增加患者痛苦;口腔唾液中的細菌亦增加了術後感染的風險;以及術野較深,視角受限等。近年來,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迅速發展,單純內鏡下齒狀突切除術解除延頸髓腹側壓迫成為可能。但目前這一手術方式尚處於起步階段,在國際上僅在少數醫療中心開展。
  我們通過臨床病例,體會內鏡下經鼻入路進行齒狀突切除術術具有如下優點:(1)可近距離、廣角全景觀察術野,消滅了手術死角,術者能在更為清晰的視野下直視操作,使手術更安全、微創。(2)手術切口位於鼻咽部,高於經口腔入路的黏膜切口(口咽部),因此不影響進食通道理,患者術後早期即能正常進食,無需留置胃管鼻飼。本院患者均於術後第2天正常進食,從而減少了患者術後的痛苦。(3)傳統經口入路需切開軟顎並應用牽開器,術後易發生舌、口咽部黏膜等上呼吸通道腫脹,影響氣管插管早期拔除時間,有些患者甚至需行氣管切開術,給患者帶來額外痛苦。而內鏡下經鼻入路對呼吸通道影響小,術後早期即可拔除氣管插管,,大大減輕了患者痛苦。(4)經口腔入路手術切口位於口咽部,始終處於唾液的浸潤沾染中,術後極易發生傷口感染。而內鏡下經鼻入路切口位於鼻咽部,避免了唾液的沾染,降低了術後感染的可能性。(5)傳統的經口腔入路有時由於顯露不充分,需切開軟顎甚至切開硬顎,增加了創傷。術後咽部和軟顎傷口癒合所形成的疤痕可能使接受經口腔入路手術的患者發生發音困難。
  目前,關於內鏡下經鼻入路手術的文獻報道較少,我們的體會是:(1)不打開蝶竇、不切除中鼻甲,保存中蝶竇和中鼻甲的完整性。Kassam等採取切除中鼻甲、廣泛打開蝶竇前壁,以期獲得足夠的操作空間和顯露所有的解剖標誌。Leng等則採取保留雙側中鼻甲但打開部分蝶竇以確定解剖標誌。我們認為,該入路手術操作主要位於中鼻甲以下水平,保留雙側中鼻甲並不影響手術操作空間,而且保留中鼻甲有利於鼻腔內空氣層流,保持鼻腔溼潤和減少術後傷口結痂。術中神經導航亦可幫助辨認重要解剖標誌,無需打開蝶竇前壁。如此可使手術操作更為微創。(2)採用雙側鼻孔入路,並切除少量骨性鼻中隔後下端的骨質形成較寬廣的通道,必要時可以進行“雙人四手”操作,能夠獲得較為滿意的手術操作空間和靈活性。Wu等僅以單鼻孔進行操作,且於手術開始階段於中鼻甲和鼻中隔之間放置鼻腔撐開器以獲得操作空間。但筆者認為,採用單鼻孔操作並使用鼻腔撐開器恰是造成手術操作空間狹窄的原因。顯微內鏡的優勢之一即是利用鼻腔的自然空間,來滿足手術操作空間,而鼻腔撐開器則會影響內鏡操作的靈活性。(3)對於齒狀突壓迫硬脊膜嚴重者,其齒狀突後方的韌帶和硬脊膜比較薄弱,易造成硬膜撕裂和腦脊液漏發生。由於內鏡經鼻入路難以有效縫合硬脊膜,因此腦脊液漏一直是困擾內鏡顱底外科手術的難題。我們既往已應用內鏡經鼻蝶入路治療鞍上第三腦室顱咽管瘤、鞍區垂體瘤及斜坡腫瘤,積累了大量顱底重建手術經驗,與此同時,利用顱底多層重建技術加上術後腦脊液持續引流,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腦脊液漏的發生。本文例2即很好地證實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4)由於該手術區域位置較深,周圍毗鄰重要解剖結構,因此手術精確度要求高。術中導航和X線“C”形臂掃描儀的結合運用,對術中鑑別重要解剖結構、引導手術方向和確定齒狀突切除範圍至關重要。
  內鏡下齒狀突切除手術,除了經鼻入路外還有經頸部等手術入路。正如顯微外科理念給神經外科帶來的深刻革命一樣,內鏡技術的發展也必將給很多傳統思路和手術方法帶來衝擊和變革。無論如何,均需要建立在內鏡手術技術廣泛普及的基礎上。值得關注的是:顱底凹陷畸形外科手術治療的另一發展方向是經頸椎後路固定復位技術,它可使許多患者僅行經頸椎後路枕頸固定術即可,術中將齒狀突向前下方向復位,解除延頸髓腹側的壓迫,從而使許多患者免除了經頸椎前路切除齒狀突手術之痛苦。由此可見,新的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使得顱底凹陷的外科治療朝著更微創、更簡化的方向發展,我們必須學習和掌握這些新的方法和技術,才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出合理而具有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內鏡微創治療顱底凹陷症相關文章
垂體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根據不同的內分泌類型可以分為泌乳素型、生長激素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型等等;根據不同大小,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微腺瘤、大腺瘤等,而手術治療是垂體瘤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神經內鏡的出現,不但使得傳統經鼻蝶入路的創傷降低到極低程度,實現了真正的“微創”,而且讓一些既往只能在顯微鏡下開顱進行的手術也能在內鏡下經鼻蝶進行,給患者帶來了福音。鼻腔是天然的腔道,由於鼻腔較小而且內部鼻甲
發布於 2023-01-27 16:22
0評論
內鏡神經外科目前已經成為微創神經外科的最重要和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其中,內鏡經鼻顱底外科運用天然腔道鼻腔、在不牽拉腦組織的情況下,能夠充分暴露病變,最大限度的切除病變,以其微創、術後恢復快和費用低的優勢造福於廣大的患者,並獲得越來越多的顱底外科醫生的重視,將成為未來顱底外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一、        內鏡經鼻顱底外科的歷史沿革運用內鏡技術處理顱底病變,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Guiot等[1
發布於 2023-01-27 15:22
0評論
本文作者在此探討了應用神經內鏡對部分顱底脊索瘤病人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方法和相關問題。資料與方法1、一般資料:在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間,我們應用神經內鏡手術治療30例顱底脊索瘤的病人,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在18~55歲,平均30.5歲。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張亞卓2、臨床表現:頭痛26例,其他臨床表現包括,視力下降和視野異常7例,顱神經麻痺(外展神經和動眼神經)5例,鼻衄2例,
發布於 2022-10-20 03:44
0評論
顱腦腫瘤可以通過不開顱就能摘除顱內腫瘤嗎?對於以往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但現在隨時現代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高科技手段的不斷應用,這樣的神話正一步步變成現實。上海市第一人民神經外科在樓美清主任的帶領下,與美國匹茲堡微創神經外科中心(JOE神經外科研究所)合作,5年來在微創領域的不斷合作和探索,通過神經導航、內鏡、超聲吸引及多普勒技術等應用,人們夢寐以求的通過不開顱的手術摘除腦瘤在部分腦部腫瘤中得以
發布於 2023-03-19 00:41
0評論
微骨孔入路(keyho1eapproach)20世紀後半葉,隨著診斷手段更新,對完美的手術的追求,精良的手術設備不斷湧現,微創外科應運而生。微骨孔人路,英語為“keyho1eapproach”直譯為”鎖孔人路”,形象地比喻微小的開顱範圍,是微創神經外科的重要標誌之一,1990年開始應用於神經外科臨床。其優點是手術創傷小,減少醫源性損傷,提高手術效果將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1971年
發布於 2023-02-19 13:46
0評論
顱底中央區惡性腫瘤臨床少見,腫瘤生長迅速且解剖毗鄰極其複雜,涉及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治療。傳統開顱手術切除腫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由於需要行顱面部切口和骨瓣,並長時間牽拉腦組織來暴露腫瘤,極易造成外觀及神經功能的損害。目前,經鼻內鏡入路在處理前、中顱底良性腫瘤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認可。但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尚有爭論,主要問題在於:1、內鏡手術切除腫瘤的技術標準是否能夠儘可能地切除腫瘤,並緩解臨床症狀
發布於 2022-10-20 01:29
0評論
目前,隨著對膽囊功能認識程度的提高,微創保膽手術日益普及。為更規範的開展保膽手術,特制定內鏡微創保膽手術指南。膽囊結石     手術適應症和禁忌症一、適應症1、經B超或其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2、經Te99ECT或口服膽囊造影證實膽囊功能正常。3、膽囊未顯影,但術中能取淨結石,證實膽囊管通暢者。二、禁忌症1、膽囊萎縮、膽囊腔消失者。2、膽囊管內結石術中內鏡無法發現、無法取出者。3、膽囊管經
發布於 2023-03-10 14:56
0評論
內鏡導航下視神經管減壓微創手術50多歲的張先生是浙江人,幾天前突遭不幸,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不僅讓他短暫地失去了意識,更為悲慘的是,當他醒來後,發現自己的右眼視野一片漆黑。剛過知天命之年就遭遇單眼失明,張先生與家屬焦急萬分。綜合分析了他的身體狀況,醫生認為這突發失明和車禍撞擊脫不了干係,很可能是顱內有細小的骨折壓迫了視神經。然而,由於當地醫院醫療水平有限,對這種位於顱底深處的病變束手無策。時間一分
發布於 2023-03-19 01:06
0評論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Arnold-Chiarimalformation),又稱Chiari畸形,是因後顱凹中線腦結構在胚胎期的發育異常,小腦扁桃體向下延伸,或延髓下部甚至Ⅳ腦室,經枕大孔突入頸椎管的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發病機制目前,對本病的發病機制意見不一,多認為下疝是在胚胎期後顱凹中線結構腦組織過度生長延伸,加之後顱凹的容積縮小,更促使其向下穿經枕大孔疝入頸椎管內。有的甚至降至樞椎或更低,以至
發布於 2022-12-22 01:00
0評論
2001年在北京舉辦的“微創外科新概念研討會”上,有10餘名與會的兩院院士提出:微創外科(minimallyinvasivesurgery)是21世紀外科的昇華,“微創”是外科學追求的新境界。凡是儘可能減少組織的手術損傷,最大程度地解除患者病變,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治療措施,都應屬於微創外科。微創神經外科學(minimallyinvasiveneurosurgery)作為外科學的一個分支
發布於 2023-02-19 13:5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