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最複雜和功能要求最高的關節,也是最容易發生病損的關節。絕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會受到膝關節傷病的困擾。要避免、減少或者減輕這種困擾,需要從膝關節傷病的預防、治療以及康復方面著手。
一、膝關節的基本構造和功能
人的膝關節簡單來說由三塊骨頭、四組韌帶和兩個墊圈組成。三塊骨頭分別是上方的大腿骨(股骨)、下方的小腿骨(脛骨)以及前方的膝蓋骨(髕骨),這三塊骨的表面都有一層軟骨,在活動時能夠明顯降低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其中大腿骨和小腿骨構成股骨-脛骨關節,人站立負重時重力經該關節傳遞。大腿骨前面有一個凹槽,和膝蓋骨構成髕股關節,在膝關節活動時膝蓋骨順著這個凹槽活動。在進行半蹲活動時,髕股關節承受較大的負荷。四組韌帶包括位於膝關節正當中的形成交叉的韌帶D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以及位於膝關節兩側的內、外側韌帶結構。這四組韌帶將大腿骨和小腿骨連接在一起,在膝關節活動時維持這兩塊骨的相對穩定性。這四組韌帶任何一組損傷都有可能造成關節的不穩定,對日常活動和運動造成影響。在股骨和脛骨形成的關節間隙中,內外側各有一塊軟骨,象墊圈樣保護膝關節。該軟骨因為在大部分人形狀象月牙,稱為半月板。
二、膝關節傷病的預防
膝關節傷病的發生有的與發育異常有關係,有的與運動或者康復保健不當有關。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相應的發病種類和發病特點。因此膝關節傷病的預防需要認識到這些特點,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
1、青少年膝關節傷病的特點和防護措施
青少年的關節軟骨、韌帶、半月板都處於最佳狀態,膝關節傷病主要與運動不當有關。其中最常發的是前交叉韌帶損傷。相對於職業運動員來講,一般體育愛好者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發生率反而高。這主要是因為一般體育愛好者熱身程度不夠和不會自我保護引起。人的膝關節的穩定性取決於韌帶的完整性和肌肉的協調性。熱身不夠,在需要肌肉和韌帶對膝關節進行協同保護時,肌肉反應不到位,未能及時提供保護,會使前交叉韌帶承受過度應力而造成損傷。另外,一般體育愛好者無前交叉韌帶保護意識,不瞭解保護技巧也是前交叉韌帶損傷的主要原因。前交叉韌帶損傷最容易出現在起跳落地和急轉身時,這時足部先著地相對固定,但是上身還在繼續轉動,造成的負荷會超出前交叉韌帶的承受能力。儘管前交叉韌帶損傷有其不可避免性,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有意識的訓練有助於降低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發生率。這些訓練主要包括正確的跳起著地技巧(特別是前腳掌、屈膝、屈髖的軟著地技巧)、本體感覺功能和神經肌肉方面的訓練、起跳著地和下蹲時避免關節極度外翻的訓練等。
喜歡運動是青少年的天性,但是有一些先天性或者發育性異常卻決定了一些人不適合某些運動。比如膝蓋骨不穩定的患者不適合需要半蹲發力的運動,半月板盤狀畸形的患者不適合長時間負重運動。先天性韌帶鬆弛的患者不適宜從事需要急停、急轉動作的運動。所以對於喜歡運動的青少年來講,很有必要到醫生那裡做做檢查和諮詢,以瞭解自己膝關節各主要結構的特點,對適宜和不適宜做的運動或者動作做到心中有數。
2、中年人膝關節傷病的特點和防護措施
人到中年,往往覺悟到休閒運動的重要性,會有意識地做一些健身運動。但是,臨床上經常碰到不運動還好,一運動膝關節反而疼痛的患者;也經常遇到深蹲訓練造成內側半月板損傷,練習馬步蹲襠造成髕骨軟骨損傷,一過性過度運動引起滑膜炎症的患者。這與中年人關節的結構狀態和相對地過度的使用有關。中年人關節軟骨和半月板都有一定程度的退變。交叉韌帶不但有退變,還會受到鄰近部位增生骨贅的磨擦,強度下降。不適當的訓練,即便是休閒運動也可能事與願違,造成損傷。中年人訓練時應當注意一下幾點:
首先,不主張中年人進行健美類訓練。健美類訓練是針對某些肌肉塊的訓練,對肢體的整體功能並無多大幫助,反而會引起肌腱末端的損傷和軟骨的損傷。比如抗阻伸膝活動,不管是在健身器上做還是在家裡腳踝上掛重物練習伸膝,儘管確實能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和飽滿度,但是也確實能夠引起髕骨後方的疼痛(多為髕骨軟骨磨損引起)和髕骨上下方的疼痛(為股四頭肌腱和髕腱勞損引起)。簡單的綜合性訓練如跑步和適當的彈跳,即能夠增加下肢的整體功能,又不至於造成病損。
其次,不主張中年人進行半蹲和爬越類訓練。在膝關節半蹲時,特別是單膝承重半蹲時,髕股關節要承受3倍於體重的應力,做半蹲活動越多,髕股關節退變的速度越快。涉及到半蹲活動的運動包括太極拳、木蘭拳、乒乓球等。特別是太極拳,對中老年關節的損害較大。另外,上下樓梯、上下坡、爬山時也涉及到屈膝承力或者發力,這時候髕骨軟骨也承受過度應力。那些把爬山或者爬樓梯當作一種訓練的人往往得不償失,最後反而很早出現爬山和爬樓梯困難了。
第三,中年人的各種訓練需要循序漸進。
經常有人常年不鍛鍊,突然心血來潮去練了幾個小時,結果關節疼痛了幾個月甚至數年。中年人因為軟骨退變,軟骨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各種鍛鍊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給關節的各種結構以適應的機會。從訓練方式上,中年人首先適合關節的小負荷訓練,比如坐位的膝關節伸屈活動、騎自行車(包括小負荷的健身自行車)、游泳等;其次為跑步、彈跳之類的整體性訓練。
3、老年人膝關節傷病的特點和防護措施
人年老時關節的退變不可避免。這種退變首先表現在關節軟骨的磨損,其次表現在半月板的退變和損傷,以及滑膜增生。以前所說的骨質增生是關節退變在X線片上的表現,但是膝關節的骨質增生根本不是引起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關節疼痛主要是因為軟骨磨損後軟骨下骨裸露磨擦引起。關節老化是一個自然進程,只不過每個人早晚快慢各不相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和能夠做的就是如何延緩關節的老化,減輕關節老化所帶來的症狀。
對於老年膝關節,不進行鍛鍊殘留軟骨得不到營養會加速退變,過度訓練又會加速關節的磨損。所以關鍵是要掌握好一個度。每個老年人關節軟骨的狀態不一樣,適宜的鍛鍊方式和強度也不一樣。相應的醫學檢查和運動諮詢也非常必要。從對關節的保護方面來講,首先中年人的禁忌也是老年人的禁忌。老年人適合坐位膝關節伸屈活動,適合騎固定自行車、游泳,但不適合長時間的行走和跑步。老年人禁忌做屈膝屈髖前後左右搖動膝關節的鍛鍊,這種鍛鍊會加劇關節軟骨的磨損,引起疼痛突然加重。
1、膝關節傷病,“鍛鍊鍛鍊就好了”
當我們遇到各種膝關節傷病時,最喜歡聽醫生說的一句話就是“鍛鍊鍛鍊就好了”,有些人還會專找“說話對路”的醫生去看病。實際上,相當一部分病患鍛鍊鍛鍊不但不會好,反而會加重,甚至造成嚴重後果。適宜手術而不適宜鍛鍊的病種很多,其中以下面四種最為典型。
首先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前交叉韌帶是運動時維持膝關節穩定性的結構。該結構損傷後,在我們跑跳、急停、急轉甚至快速行走時膝關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錯位。這種錯位可能引起摔跌,造成膝關節不穩定感,但在一些情況下患者並沒有明確感受,而半月板和關節軟骨卻在不斷承受損傷,最後造成不可逆轉的病損。前交叉韌帶損傷後,“鍛鍊鍛鍊”不但不會好,相反會使關節以數倍於正常的速度退變。因此,當你有前交叉韌帶損傷而近期又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接受手術治療時,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不跑、不跳、不快速走路。不過,目前隨著前交叉韌帶重建方式的改進,特別是採用八股肌腱的雙束重建方法的採用,前交叉韌帶重建的成功率已經從既往的85%提高到98%以上,勸患者“鍛鍊鍛鍊”的醫生越來越少,願意“鍛鍊鍛鍊”的患者也越來越少。
其次為後交叉韌帶損傷。後交叉韌帶損傷後會造成下蹲起立、上下樓梯、上下坡無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鍊對後交叉韌帶功能不全有一定的代償作用。但是對於後交叉韌帶損傷造成兩度以上關節不穩的患者,不通過韌帶重建恢復膝關節的穩定性,一味依賴股四頭肌的代償,必將會導致膝關節的過早老化,造成更為嚴重的下蹲起立、上下樓梯和上下坡困難。既往,勸患者“鍛鍊鍛鍊”主要是醫生對後交叉韌帶重建的成功率無把握(早期成功率確實不及60%);而現在後交叉韌帶重建的成功率已經可以與前交叉韌帶重建媲美,無需因為技術性原因而延誤治療。
第三、為半月板盤狀畸形。盤狀半月板因為形態、質地以及在關節內活動的異常,對關節不起保護作用,反而起破壞作用。有盤狀半月板畸形的人“鍛鍊鍛鍊”會加劇其對軟骨的破壞。臨床上經常有患者明知是半月板盤狀畸形卻不限制運動,造成嚴重軟骨損傷的事情發生。那些膝關節接近伸直時有彈響的人軟骨遭到破壞的風險最大。對於盤狀半月板,早期通過成形手術使其變為正常形態的半月板最為理想,這使得半月板不但對膝關節具有保護作用,半月板自身也不容易損傷。
第四、為髕骨不穩定。髕骨不穩定時,在膝關節活動時髕骨不是沿著其下面的槽(股骨滑車)當中活動,而是偏在槽緣上,髕骨與下面股骨的軟骨不逞面-面接觸,而是呈點狀接觸。在通過手術將髕骨復位並維持在槽當中之前,任何鍛鍊都會加劇軟骨的磨損,加重髕骨脫位趨勢,甚至造成脫位復發。通過綜合性的矯正和修復手術恢復髕骨相對於股骨滑車的位置和穩定性是當務之急。
另外,膝關節有一種功能,叫做本體感受功能。正常情況下神經中樞通過膝關節的這種功能能夠感受到膝關節所處的伸屈位置,以及所承受的應力。這種功能有利於運動時肌肉的協調,以及肌肉對韌帶的保護。在膝關節出現上述“鍛鍊鍛鍊”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本體感受功能會發生紊亂。在傷病未得到治療之前的鍛鍊會加劇本體感受功能的紊亂,從而減慢得到治療後本體感受功能的恢復。如同在斜路上走的越遠,再回頭走正路越晚一樣。
2、膝關節傷病,“休息休息就好了”
相反,有一些沒有嚴重器質性損害的傷病,卻是越休息越壞。比如膝關節軟組織挫傷、內側副韌帶一、二度損傷、軟骨挫傷、骨挫傷。這些傷本來並不會造成嚴重功能障礙,但是一味休息反而會造成功能障礙。因為膝關節受傷以後關節周圍軟組織會纖維化,及時的功能鍛鍊有助於纖維化的軟化,增加膝關節的順應性,有利於減輕關節的僵滯,恢復關節活動度,越是休息僵滯會越重,活動越差,以後康復的難度越大。膝關節外傷後不及時鍛鍊會出現一個特殊的反應D骨萎縮,或者叫廢用性骨質疏鬆。骨萎縮的患者負重活動時膝關節會有較為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會使患者更加不願意進行負重訓練,造成進一步的骨萎縮。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唯一的方法就是忍痛進行功能鍛鍊,而預防骨萎縮的方法就是及早進行功能鍛鍊。另一方面,關節軟骨在適當的活動中從關節液汲取營養,一味休息不但保護不了軟骨,反而使軟骨得不到營養而加速其退變。所以,當確定沒有器質性病變時,不能靠休息養病,否則越養越重。
四、膝關節手術後的康復-疼痛中的期待
膝關節手術的目的是進行修復重建,但是修復重建手術之後並不意味著關節功能就能夠恢復,而只標誌著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開始。理想的康復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礙,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這其中關鍵一點就是忍痛康復。膝關節術後的疼痛有其必然性。首先,原發傷病在手術後不會馬上治癒,其次手術本身不可避免帶來新的損傷,術後疼痛不會馬上消失,甚至會加重。
比如膝關節韌帶重建手術。膝關節韌帶損傷時,關節周圍的其他組織結構不會完好無損,關節囊、滑膜、關節軟骨、骨髓質都會因創傷而產生紊亂,膝關節韌帶損傷的診斷只是一個主要診斷。在我們進行修復重建手術時,需要切開軟組織(儘管有時候窗口很小)、在骨頭裡打洞,將新的韌帶拉入固定起來。這必定會帶來新的創傷,帶來新的紊亂。在手術結束後,軟組織和骨的紊亂還遠遠沒有結束。有一些紊亂可能會持續數月、數年甚至終生。術後會出現關節粘連,增加鍛鍊時的痛感和困難度。所以手術以後膝關節會有潛在的疼痛源。但是,在膝關節的主要功能結構得到修復後,不可能等到膝關節沒有任何痛感時才進行康復訓練,否則關節可能喪失功能,修復重建手術就沒有意義。忍痛訓練就是一個基本要求。不同的損傷和手術後康復進程均不相同,醫生制定的康復計劃是以保證重建結構不受損為前提的,患者可放心按部就班訓練。能夠忍痛嚴格按照康復計劃進行鍛鍊(而又不超越既定的計劃)的人,往往能夠得到最為理想地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