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基本解剖概念與耳的功能
耳部由三部分構成:外耳,中耳,內耳。
外耳是由漏斗狀耳廓及外耳道構成。
中耳是一個含氣腔,裡面包括三個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共同形成聽骨鏈。
內耳包括蝸狀耳蝸,其作用是將聲音轉換成生物電傳遞給聽神經,進而傳遞給中樞。
當聲音傳遞到外耳,耳廓收集聲音後經過外耳道到達鼓膜,引起鼓膜震動,震動波傳遞給聽骨鏈,依次經過錘骨,砧骨和鐙骨傳遞最後到達鐙骨足板。鐙骨足板與卵圓窗上的膜接觸,最後傳遞到內耳淋巴,轉變成液體波,再經內耳轉換成生物電。一般正常的會話聲強大概45-60dB,耳語聲大概30dB。
患者或者其家屬在耳科門診諮詢時,最關心的是其聽力問題。有人誤以為小孩是全聾的,而有些人以為只要挖個外耳道就可以恢復聽力了。這些都是對小耳畸形的誤解。因為胚胎髮育期間,聲音的接收器官(內耳)與傳導器官(外中耳)的來源不同,所以外中耳畸形患者的內耳很少累及,所以仍然有部分的殘餘聽力。精細的影響學檢查,比如X線檢查,CT或者CAT,有時候可以發現內耳發育不良。Brent分析了近2500小耳畸形病例(近1500例行修復術),發現只有3名患者全聾。小耳畸形患者的聽力問題在於聲音的傳導。一般患者聽閾大概在40-60dB,而正常的聽閾是0-20dB。
90%小耳畸形患者有一個正常耳朵,而且很快適應了單耳聽覺了。他們的主要問題是聲音定位還有嘈雜環境下的聽力問題。應該讓相關老師理解這個情況,將孩子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有些小耳畸形患者需要言語治療,另外,讓正常耳遠離有害噪音也是很重要的。
患兒聽力的診斷,不需要等患兒長大後再行電測聽,其實出生後不久就可以對患兒行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檢查(ABR),以判斷該患兒內耳功能是否正常,中耳是否正常。這些檢查對單側小耳畸形患者也是必要的,即使對側耳廓看起來是正常的,中耳畸形也可能存在。因為有正常的內耳,雙耳畸形的患者使用骨導助聽器後,可以解決傳導問題而獲得聽力,獲得正常的言語發育。骨導助聽器應該出生後幾周內安裝,沒有理由等待幾個月後。因為這些骨導助聽器較大,讓患兒跟同齡人看起來不一樣,更理想的是通過手術恢復聽力,而不需要助聽器。但是,如果中耳發育異常,外科矯正傳導問題是非常困難的。
聽力重建手術時,切除骨質時必須小心避免損傷面神經,同時移植筋膜和皮膚以重建鼓膜,畸形或者融合的聽骨鏈有時無法修復,需應用其他聽骨鏈重建技術。移植的皮膚種植於鑽出來的的骨性外耳道內,有可能出現慢性滲出及外耳道再狹窄。當然,在有著大量臨床經驗的耳科醫生手中,手術恢復中耳功能對於小耳畸形患者來說還是很有價值的。
因為上面所提及的手術技術及聽力問題,很多整形科醫生感覺中耳手術獲得的利益不及風險和併發症,這個手術應該僅僅為雙耳畸形的患者做。而實際上,這個手術需要豐富的耳科手術經驗和專業的技術,同時要求醫生必須熟練掌握評估患者中耳發育情況的技術和能力,以決定是否適合於做手術。Jahrsdoerfer用一套評分系統來分析CT片,評估每個患者中耳發育情況,認為單耳病例得分在6分或者更高才能作為手術的適應對象,但如果是雙耳畸形患者,即使低於6分也可以考慮做中耳手術。根據Jahrsdoerfer的這個標準,我們業發現約50%患者適合於手術。這些標準不僅僅幫助預測手術成功的概率(比如說8分的患者有80%機會恢復或者近似恢復聽力,也就是15-25dB),同時防止不適合的病例被錯開刀。通常耳廓再造要先於中耳手術,因為一旦試圖行外耳道或者中耳手術,原始的皮膚就有了疤痕,危及耳廓再造的安全性。除非 耳道再造和耳郭再造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