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13 19:02

  高能量損傷往往引起髖臼骨折,即使內固定手術能夠重建令人滿意的髖臼關節面,術後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仍高達57%,此外,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率也高達2~40%。因此,一旦發生上述情況,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THA)。

  手術指徵

  髖臼骨折後極少一期行THA。其指徵包括:1、患者骨折前髖關節即伴有較為嚴重的關節病,需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治療;2、髖臼骨折合併股骨頸骨折或股骨頭劈裂骨折;3、嚴重骨質疏鬆患者,內固定物無法提供牢固固定。

  髖臼骨折晚期行THA的指徵是:1、發生創傷性骨關節炎;2、股骨頭壞死塌陷;3、嚴重的異位骨化。上述三大併發症將引起患者髖關節疼痛及關節活動障礙,最終接受THA。從髖臼骨折到行THA,Romness 等報道為7. 8 年,Weber 等報道為9 年左右。

  術前準備                                                       

  術前需常規檢測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髖臼骨折採用後側擴大入路、肥胖症、長期服用非甾體藥物或激素、糖尿病、免疫缺陷、放療等都是引發感染的高危因素。術前進行白細胞分類、血沉及C 反應蛋白測定及穿刺液培養以及術中活組織病理檢查對診斷感染均有幫助。若感染診斷明確,術中應進行關節腔沖洗、抗生素灌注和假體與界面間用抗生素骨水泥,同時應切除股骨頸及壞死骨塊,並放置負壓引流管。根據具體情況,行一期或二期關節置換。

  除了常規的骨盆正位和患側髖關節正側位片外,在筆者醫院,還常規進行CT薄層掃描,已明確髖臼骨結構,包括骨缺損情況、異位骨位置等,此外,CT薄層掃描還有助於判斷內固定物位置,特別是螺釘位置,幫助預判螺釘是否會干預髖臼假體安裝。並據此選擇手術入路、內固定處理方式及髖臼缺損或異位骨處理方式。

  手術技術

  手術入路取決於以下幾點:①原髖臼骨折手術入路;②內固定及異位骨是否需要移除;③是否合併有坐骨神經損傷;④手術醫師對入路的熟悉程度等。筆者所在醫院對這類患者多采用後外側入路,取得了良好效果,至今無鬆動及坐骨神經損傷等併發症出現。如果既往採用後入路(如Kocher-Lagenbeck入路),在選擇THA後外側入路時,應注意既往的瘢痕粘連。沿轉子間線切斷外旋肌群,如果術前沒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通常不顯露坐骨神經,但應觸摸其完整性,並予以保護。後外側入路可以較大範圍顯露髖臼後方,除偶爾需要聯合前方入路輔助移除髖臼前方螺釘外,幾乎可以滿足THA的所有要求。如果既往骨折固定採用了前方入路,應注意在利用後外側入路行髖臼前緣鬆解時,粘連的瘢痕組織可能造成前方血管損傷,應格外小心,但不徹底的鬆解有可能造成假體安裝後的復位困難,這在伴有股骨頭脫位的患者中尤為常見。

  髖臼假體以選擇生物型假體為主,罕用骨水泥假體。多數情況下選用普通的生物型髖臼假體即可。當出現如下情況時,我們會考慮使用高摩擦髖臼假體,如Zimmer公司的金屬骨小梁假體等。1、髖臼骨缺損;2、移位骨折塊硬化或壞死;3、正確擴銼髖臼後,髖臼內仍殘留部分瘢痕組織等,可能影響正常的骨長入。目前針對髖臼骨缺損的分類方法主要是AAOS分類、Paprosky分類和Gross分類。我們認為Gross分類更適用與髖臼骨折後的骨缺損描述。Gross分類法將髖臼骨缺損分為I型包容性骨缺損和II型非包容性骨缺損。包容性骨缺損髖臼環完整,手術中可選擇普通假體或翻修假體(髖臼緣固定),缺損區充填顆粒骨。非包容性骨缺損進一步分為IIA和IIB兩種亞型,IIA型為髖臼頂或部分髖臼柱缺損,但髖臼壁缺失面積不超過整個髖臼面積的50%。IIB型為一個或兩個柱缺損,髖臼壁缺失面積超過髖臼面積的50%。之所以以50%為界,在於髖臼假體的初始穩定性依靠髖臼環的夾持作用,當殘留的髖臼環超過50%時,能夠對髖臼假體提供有效的夾持,而無需輔助支撐。反之,當髖臼環無法對髖臼假體提供有效夾持時,則不得不實施輔助支撐,如使用大塊結構骨移植或金屬增強塊等,甚至使用加強環。

  關節置換時是否需要取出內固定物尚存爭議。我們認為,如果內固定物(無論鋼板還是螺釘)不妨礙髖臼假體的正確安放,可以不予處理。這不僅可以降低手術難度,減少術中出血和創傷,也有助於髖臼假體初始穩定性的建立。此外,對於穿透內壁的螺釘,取出時更應謹慎,一面造成難以控制的出血。

  對於髖臼骨折尤其是手術治療的患者,根據Brooker 分級,異位骨化發生率I~II級為14 %~33 %、III~IV級為4 %~26 %。改良的髂股入路、伴有股骨頭骨折、坐骨神經損傷以及“T”形骨折等是異位骨化的易發因素。對於異位骨的切除我們通常遵循以下原則:手術中妨礙視野;妨礙關節脫位或復位;復位後異位骨影響關節活動範圍,或由於碰撞引起關節不穩。如果出現以上情況,我們會清除異位骨,否則儘量不予清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傷或出血。

  處理骨不連時,對於髖臼形態能滿足髖臼杯的覆蓋, 可不予以復位,去除髖臼軟骨、咬除斷端硬化骨或纖維組織,植骨後安裝髖臼假體,可選擇多孔翻修假體,藉助螺釘對骨不連的骨折端進行有效固定,無需髖臼外鋼板固定。但對於部分骨不連病例,需採用重建鋼板牢固固定,才能獲得對髖臼杯的滿意覆蓋。

  術後注意事項 術後抗凝劑使用5 周;術後第一天患者即開始進行不負重功能鍛鍊;患肢負重時間應根據假體類型、移植骨種類、大小及穩定性來決定。對於骨缺損明顯的患者,完全負重時間通常延遲至術後12 周。

  常見併發症

  異位骨化

  異位骨化是髖臼骨折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的常見併發症。文獻報道的發生率很不一致,未行預防用藥的骨水泥型全髖置換的發生率為12%~63%,非骨水泥假體發生率更高為26%~80%,HA塗層假體的發生率67.2%,國內報道的發生率較低,6%~33%不等。病變始發於術後3~6周,表現為髖周軟組織內雲霧狀陰影,2個月後進入成熟期,可見骨小梁結構,可持續1~2年,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3倍,病灶常沿臀中肌分佈。Brooker將異位骨化分成五級:0級無異位骨化影;I級軟組織內有骨島形成;II級在骨盆及股骨近端各有骨化塊形成,二者間距離超過25px;III級在骨盆及股骨近端各有骨化塊形成,二者間距離小於25px;IV級有明顯骨橋形成,髖關節強直。骨折後THA異位骨化發生率較高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手術時間長、軟組織創傷重、軟組織內殘留骨屑、止血不徹底致術後血腫等有關。多數患者的異位骨化無臨床意義,僅有5%~10%患者為III、IV級,如果影響到關節活動或有明顯疼痛,可行手術切除。一般認為超過1年、待異位骨化灶成熟後手術。但手術切除對疼痛、關節功能改善作用不確定。對高危患者可採用消炎痛、二磷酸鹽進行預防,消炎痛25mg口服,每日3次,連續2~6周。此外術後立即在5~10天中給予低劑量的放射治療,總量1000~2000rad,也有助於預防異位骨化。

  感染

  有報道顯示髖臼骨折內固定後進行THA的感染髮生率明顯高於普通THA。Bucholtz等報道的感染率高達20%。Tile等認為這與內固定術後存在低度骨髓炎有關,建議對所有髖臼骨折內固定後需要接受THA的患者進行髖關節穿刺培養,排除潛在的低毒性感染。治療髖關節置換感染的目的在於根除感染、消除疼痛、恢復功能。基本治療原則是徹底清創結合抗生素治療。徹底清創是所有干預手術的基本前提。清創時最好採用原切口,可能的話一併切除竇道。術中徹底清除血腫、瘢痕組織、壞死的骨及軟組織以及假體和殘留的內固定物。如果存在以下情況,可考慮保留假體僅更換內襯,1、感染髮生時間3周以內;2、假體穩定;3、軟組織條件好,無大量瘢痕組織;4、致病菌明確且對抗生素敏感。如果滿足上述條件,則即便保留假體,手術的成功率仍能達到82%~100%,反之,成功率僅為14%~68%。另外,如果患者的其他關節也接受了假體置換或接受過心臟瓣膜置換,為了避免感染播散累及,不建議保留假體。當不保留原關節假體時,可在徹底清創後立即再植新假體即一期翻修術,也可在假體取出後間隔一定時間再植新假體即二期翻修術。選擇一期還是二期主要考慮以下因素:1、細菌對抗生素是否敏感;2、骨與軟組織條件如何,是否存在明顯的組織缺損;3、患者是否具有“高危”感染因素如糖尿病等;4、能否耐受多次手術。I期翻修術治療具有療程短、痛苦少等優點,但其感染清除率低,再感染率高,故其不如II期翻修術治療常用。

人工髖關節置換在髖臼骨折治療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股骨頭向盆腔內突入,超過髂坐線並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礙者為髖臼內陷症。原發性髖臼內陷症少見,臨床上多為其他疾病導致的繼發性內陷,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感染、創傷和代謝遺傳性疾病等。由於存在髖臼內壁缺損,骨強度低及髖關節中心內移,髖臼內陷症的處理始終是關節外科醫師面臨的難題。近年來全髖關節置換術已逐漸成為治療成人髖臼內陷症的主要方法,但在療效和處理方法上仍有爭議。我科近年來採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
發布於 2023-02-14 04:02
0評論
對於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類風溼性髖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髖關節等病人,在以前一般採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THA)。傳統的THA需切除股骨頭、頸,骨量丟失較大,且目前人工髖關節一般只有10~20年的使用期限,等期限到了就要再次行翻修手術,因此傳統的THA主要適用於年紀較大的病人。但其實在患髖關節疾病的患者中有很多年紀較輕的病人,有的甚至還是學生。因此對這部分病人應該儘量微創的方法治療。而所謂的微
發布於 2023-03-18 23:21
0評論
(A)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指南一、哪些情況適宜做髖關節置換手術?(1)髖關節各種炎症性關節炎,包括原發或繼發性骨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Charcot關節炎等;(2)股骨頭壞死;(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髖臼發育不良;(4)髖關節融合或假關節形成;(5)髖關節周圍腫瘤;(6)靜息的感染性關節炎(包括結核);(7)髖關節重建術後失敗的修復。二、哪些情況禁忌做
發布於 2022-10-02 23:13
0評論
如何下地術後3天至一週,使用的是骨水泥固定型假體,又是初次髖關節置換術,術中也沒有植骨、骨折等情況,病人在術後第3天即可以下地進行康復練習。多孔表面骨長入型假體,則至少在術後6周才能開始步行練習。有大粗隆截骨、術中股骨骨折的病人,行走練習更應根據X線片情況,推遲到術後至少2月。如何用步行器邁步行走先用習步架輔助行走,待重心穩定,改用雙側腋杖。先將步行器擺在身體前20釐米處,先邁出手術的腿,再將未
發布於 2023-01-04 04:06
0評論
以往的全髖置換術,由於手術時間較長(有時需3小時以上),切口較大,常常會出很多血,需要輸血,且恢復慢,風險大。而上海市東方醫院骨科尹峰教授,是全國著名關節外科專家,他開展的髖關節置換,能夠讓患者出血少(基本不用輸血),手術時間短(僅45分鐘左右),恢復快。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並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目的是緩解關節疼痛、矯
發布於 2023-01-15 04:56
0評論
髖關節如果發生嚴重病變,將會導致髖部疼痛,行動不便,影響日常生活起居。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可以解除或緩解疼痛並恢復日常活動的能力。一、髖關節之構造人的髖關節是由球形的股骨頭和杯狀的髖臼所構成,是大腿骨(股骨)與骨盆所形成的關節,四周包圍著關節囊、肌肉和韌帶,是全身最大的負重關節。股骨頭表面和髖臼內面有光滑的軟骨覆蓋,並有滑膜分泌關節液,降低摩擦。二、人工髖關節人工髖關節的構造與人體的髖關節相同,
發布於 2023-02-23 20:11
0評論
由於長期從事髖關節診斷和治療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通過門診時和患者的交流,感覺到很多患者先前的診斷都不清楚。由於目前從事此方面微創治療工作的醫務人員較少,今年通過關節鏡診斷和治療了不少此方面患者,獲得了較好的結果,在診斷和治療上有一些心得。如果有此方面痛苦而沒有得到確診的患者,可以進行諮詢,我將盡我最大努力進行診斷和治療。髖關節撞擊綜合症(FAI)是近十幾年發現的問題,過去認為歐美人多見,現在發
發布於 2022-12-21 17:20
0評論
目的探討全髖關節置換術(THA)後,翻修術中髖臼骨缺損重建的方法及療效。方法對81例(84髖)在THA翻修術中處理的髖臼骨缺損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AAOS分型法,Ⅰ型7髖,Ⅱ型56髖,Ⅲ型17髖,Ⅳ型4髖。分別採用大直徑非骨水泥假體臼、非骨水泥假體臼+松質顆粒植骨、骨水泥假體臼+Cage+松質顆粒植骨和骨水泥假體臼+定製型假體+松質顆粒植骨等方法,對不同類型骨缺損的患者進行修復。術後定期隨訪
發布於 2023-02-13 15:17
0評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並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目的是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復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骨性關節炎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首選適應徵,其它依次為骨無菌性壞死(如股骨頭壞死等)、某些髖部骨折(如股骨頸骨折)、類風溼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良性和惡性骨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總之,只要有關節破壞的X線徵象,伴有中度至重度
發布於 2023-01-15 07:01
0評論
  術後2-3個月之內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a避免內收,避免臥位向健側翻身。術後床上體位應保持外展位,在兩腿之間放一T形墊或枕頭,並在患肢外側放一枕頭以防止髖關節外旋。b避免“翹二郎腿”,下蹲穿鞋,坐矮板凳及類似動作。c避免8周內屈髖大於90度。1、術後1~3天 可以進行一些活動關節肌肉功能的運動。方法:①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訓練:患者平躺在床,伸直下肢,股四頭做肌靜力性收縮;②直腿抬高練習:患者平臥或
發布於 2023-01-15 04:5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