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是以腦組織缺血損傷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腦血管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複發率高等“四高”特點。嚴重危害著患者的健康,並影響其生活質量,同時也給患者及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經濟和社會負擔。
誘發腦梗塞的原因主要是顱內和/或顱內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管腔變窄甚至閉塞,導致局部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其中顱外段頸動脈狹窄往往被患者甚至部分醫生所忽略。據文獻統計有25%的腦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而引起。頸動脈狹窄超過75%的患者,第一年產生腦中風的機率為2~5%,如果不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頸動脈狹窄,第二年腦中風的發生率更是高達13%,是頻發性腦梗塞患者的只要致病原因。而誘發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壓病、高血糖、高脂血症、體重超重、喜食肥肉等。
臨床上依據頸動脈狹窄是否產生腦缺血癥狀,分為有症狀性和無症狀性兩大類。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主要包括:(1)腦部缺血癥狀,可有耳鳴、眩暈、黑、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症狀。眼部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複視等。(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後24h內完全恢復。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3)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臨床症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並具有相應的神經系統的體徵和影像學特徵。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在臨床上無任何神經系統的症狀和體徵。有時僅在體格檢查時發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聞及血管雜音。
以下幾種方法通常可以診斷頸動脈狹窄:
1、頸部多普勒彩超:頸動脈超聲目前已經在臨床醫學領域廣泛應用,用於頸動脈病變引起的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狹窄)的早期診斷,可及時發現頸動脈狹窄,以便選擇有效的治療時機。具有無創、便宜、便捷的優點。廣泛用於頸動脈狹窄的初篩。
2、頸部MRA掃描:磁共振頸動脈血管成像(MRA):該方法無創、直觀、可靠、無痛苦,可明確診斷;但影像質量較差,有時有假陽性或“誇大”狹窄情況。頸動脈MRA加超聲波檢查能夠準確地檢測出95%以上有高度危險的頸動脈狹窄患者。
3、頸動脈血管造影(DSA):為診斷頸動脈狹窄和斑塊形成的最確切指標,被認為是金標準。但缺點是有創檢查、價格較高、有嚴重心肺疾病或全身狀況較差者不能應用。
4、頸動脈CTA:即頸動脈CT血管成像,基本上無創。對於大多數頸動脈狹窄來說,頸動脈CTA足以滿足檢查、確診的需要,尤其64排CT的問世,大大提高了CT血管成像的清晰度和確診率。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的在於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的症狀;預防TIA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依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狀進行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
1、內科保守治療的目的是減輕腦缺血的症狀,降低腦卒中的危險,很好地控制現患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降低體重,戒菸,限制酒精消耗,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改善腦缺血的症狀,定期的超聲檢查,動態監測病情的變化。
2、外科治療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其次是預防和減緩TIA的發作。
標準的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20世紀90年代初,幾項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試驗相繼報道,對CE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客觀評價,結論一致表明:CEA治療對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療效優於內科藥物療法,頸動脈狹窄度為70~99%的患者行CEA獲益明顯。雖然CEA手術技術日臻完善,但仍有一定併發症的發生,包括圍術期的腦卒中和死亡,腦神經損傷,傷口血腫感染,術後高血壓,術後高灌注綜合徵等。
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動脈再通技術,它主要通過充盈球囊對狹窄段血管由內向外擠壓,使血管壁發生斷裂損傷而達到擴張目的。該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全身各處血管疾病,如腎動脈、髂動脈、冠狀動脈等。相對於其他血管疾病,PTA在頸動脈狹窄應用進展較慢,一是因為技術原因如PTA的操作途徑較複雜,另一方面擔心併發症如血管破裂、栓子脫落造成腦梗死等。自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頸動脈PTA開始應用於臨床中,PTA聯合支架成形術(CAS)正逐漸地成為CEA的替代療法。CAS和CEA相比有下列優勢:①不需全麻,部分有嚴重併發病的患者亦可耐受;②病變可不侷限於顱外段頸動脈;③創傷小,手術時間短;④可同時對頸動脈、椎動脈、冠狀動脈進行治療。目前,CAS技術成功率大於98%,併發症發生率為2~6%,死亡率<1%,說明CAS治療頸動脈狹窄是安全、有效的。
引起頸動脈狹窄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因此,要做到對頸動脈狹窄的預防,就要首先從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入手。有資料顯示,歐洲人頸動脈狹窄的發病率遠遠高於中國人,這主要是與飲食有關。因為歐洲人和西方人他們飲食是以蛋白質為主,或者以脂肪、蛋白質為主,中國人大部分人來講的話,很多人是吃素比較多,也可能跟這個有關係。所以現在大家都認為頸動脈狹窄確實跟飲食高脂、高糖,跟飲食是相關的。高脂、高糖飲食容易引發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而這些疾病往往成為動脈粥樣硬化的誘發因素,從而進一步導致頸動脈狹窄。因此,為預防頸動脈狹窄,日常生活中,應少進食高脂肪、高糖、高蛋白食物,例如油炸食品、蛋糕、巧克力、動物內臟、蛋類等等,多進食蔬菜等低脂肪、低糖類食物。另外,由於中、老年人容易由於動脈粥樣硬化而引發頸動脈狹窄,因此,中、老年人應定期去醫院進行健康體檢,以利於對頸動脈狹窄的早期發現和預防。
三高人群:頻發腦梗塞當心頸動脈狹窄
發布於 2023-02-15 04:37
三高人群:頻發腦梗塞當心頸動脈狹窄相關文章
頸動脈狹窄症狀頸動脈狹窄是由於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管腔的狹窄。當頸動脈出現狹窄時,大腦也就出現不同程度的缺血。主要的表現為:頭暈、眼前發黑,有黑,短暫的意識喪失。頸動脈狹窄檢查:患者一旦出現上訴症狀,建議去門診做一個頸動脈彩超,彩超如果表現有狹窄,發現有潰瘍性斑塊形成,就需要遵照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具體確診方面,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正在逐漸取代動脈造影成為診斷
發布於 2022-12-12 18:22
0評論
頸動脈狹窄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中尤以動脈硬化狹窄性病變為主要原因。頸動脈狹窄可導致約20%的腦卒中,而後者是當今世界人類死亡第三大因素,僅次於心血管病和腫瘤,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簡單的一個動脈狹窄怎麼會導致偏癱、失語、失明等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呢?下面我們將揭開頸動脈狹窄蠶食動脈管腔、鯨吞神經系統功能的神秘面紗。頸動脈狹窄的病理:1、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年齡、性
發布於 2022-12-22 03:45
0評論
高血壓係指循環系統內血壓高於正常而言,通常指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症。通常是以低於140/90毫米汞柱為正常,而高於160/95毫米汞柱為高血壓。因它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故稱“悄悄的殺手”。
高血脂是指血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現代醫學稱之為血脂異常。它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是心腦血管病發生髮展的危險因素。它發病隱匿,大多沒有臨床症狀,故稱為“隱
發布於 2024-07-10 20:31
0評論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可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種。出血性腦卒中主要為大腦內囊區的血管硬化、破裂出血所致。而缺血性腦卒中則是腦部血供不足或阻斷的臨床表現,主要由於顱外或顱內的腦部供應血管出現粥樣硬化性斑塊或潰瘍使其管腔明顯狹窄或閉塞緣故。後者較前者更多見,其中又以頸動脈狹窄最為常見,約佔顱外、顱內閉塞性病變的80%。頸動脈是人體通向頭面部的主要動脈,隨著機體的衰老和血
發布於 2022-10-10 21:03
0評論
大腦的血液絕大部分來自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罪魁禍首,粥樣斑塊的表面是一層纖維帽,中間是膽固醇結晶和壞死物質。粥樣斑塊形成後不斷增大,最後纖維帽破裂,斑塊向一座活火山,不斷有碎屑向外噴出。破裂的纖維帽表面極易形成血栓並且在血流衝擊下非常容易脫落。那麼頸動脈狹窄和小中風又有甚麼關係呢?很早以前人們一直認為中風是由大腦內部的血管出了問題而引起的。50多年前,醫學界開始認識到頸動脈狹窄
發布於 2023-01-27 01:07
0評論
腦卒中是當今第三大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殘的首要原因。頸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的最常見原因。目前預防的主要措施有:1、藥物,2、血管內支架成形術3、頸動脈血管內膜剝脫術。大量的臨床實驗已經證實,無論是有症狀還是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病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均能有效地預防卒中。在美國每年進行約20萬例的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但在我國僅為數百例,與我國人口數量極不成比例。20世紀80-90年代已有多
發布於 2022-10-01 13:24
0評論
老年朋友都害怕中風,很多人都說,寧可死也不願癱。中風大部分的病因都是腦梗死,所謂腦梗死,就是供應腦的血管堵塞導致腦組織缺血梗死。人體供應腦的血管包括一對頸動脈和一對椎動脈,其中兩根頸動脈為腦組織提供80%以上的供血。所以,當發生頸動脈狹窄時,腦供血就會明顯減少,一旦頸動脈狹窄部位斑塊碎片脫落,就會順血流堵塞腦血管,導致中風。據統計,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中,將近一半與頸動脈狹窄有關。頸動脈狹窄的
發布於 2022-12-22 14:40
0評論
儘管有許多病因可以引起腦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主要原因。美國每年死於卒中的病人約160,000,每15個死亡的病人中有1個是死於卒中。目前,在我國卒中已列為死亡的第1位主要的病因,超過心臟病、癌症。每年,大約有600,000新的或複發性的卒中病人,其中,大約有500,000為首發的卒中病人,100,000為復發的病人。在Framingham研究中,卒中最常見類型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佔所有
發布於 2022-10-01 01:34
0評論
家住河南的王先生今年45歲,半年前自覺頸部疼痛不適,覺得自己肯定是頸椎病,自行在家附近的盲人推拿按摩緩解症狀,2015年1月,一次駕車過程中突然左手臂麻木無力抬不起來,感覺突然沒有了左手臂一樣,方向盤控制不住撞上了公交車,還好事故沒造成人員傷亡。2月份開始王先生連續三天,反覆出現突發的意識喪失,就像中了邪一樣,突然昏過去,甚麼都不知道,一會又醒了。實際上醫學上這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當地醫院初步檢
發布於 2023-02-19 14:36
0評論
一、頸動脈狹窄是由甚麼原因引起的?一般認為,頸動脈斑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引起腦缺血:一條途徑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條途徑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上述二者機制何者更佔優勢,目前觀點尚不一致,但多數認為斑塊狹窄度、斑塊形態學特徵均與腦缺血癥狀之間密切相關,二者共同作用誘發神經症狀,而狹窄度與症狀間關係可更為密切。二、頸動脈狹窄
發布於 2023-01-27 01:2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