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16 23:51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發病率還是相當高的,但是由於這個病“病情症狀多樣,發病原因多樣,治療方法多樣”讓很多患者不知道如何尋醫問藥,大量的患者在網絡中訴苦,卻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去了很多醫院,也沒有得到最確切的診斷和治療,作為一個治療這個專病的醫生來說,我很希望用最簡單的語言幫助大家理解這個病,知道有哪些治療的方向,也能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法。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有很多種分類,從症狀來說有疼痛、張口受限和關節異響,還有些患者有臉型的改變。

  從專業診斷來分型,主要為4大類:

  第一類是軟組織問題,也就是肌肉問題(這樣的患者拍核磁MRI提示關節盤結構是好的),症狀有疼痛伴或不伴有張口受限。這類患者比例不高,最大比例是發生在第二類(關節盤類)。肌肉的原因有些是外傷引起,有些是口腔裡發炎累及肌肉等等。這類的患者有時候熱敷一下,自己訓練下張口訓練,或者針對性的吃些消炎藥自己慢慢就改善了。但是我有見過外傷引起咬肌撕脫的,一元硬幣一樣的血腫存在咬肌,整個張口度只有7mm,這樣的情況靠自己就不行了,我們科室使用了很多治療方法,兩週幫助患者正常可以張口飲食,一個月恢復到了張口38mm。還有些拔牙以後翼頜間隙感染影響張口的,這類患者口腔科很常見,很多吃了消炎藥就好了,但也有個別患者恢復不了正常張口度,時間越久越難,那就需要及時到康復科治療了,一般2周以內都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療效。

  第二類是關節盤紊亂類型,也就是大家拍MRI提示自己的關節盤“可復性移位”或者“不可復前移位”。這類型的患者是最多的,簡單說“可復性移位”的患者就是關節存在張閉口過程中的彈響(彈響也有很多別的原因引起,不一定肯定就是可復性移位),這樣的彈響其實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有,因為基本不影響吃飯說話,很多人就讓它伴隨了自己的生活。但有很多人突然發生了關節彈響,或者認為它影響了自己的生活,那就可以到醫院尋求幫助,但現實情況是口腔科醫生一致認為在彈響階段是不需要治療的,我個人認為口腔各科的治療手段比較有限而且的確不影響患者功能,所以就直接建議患者適應彈響。其實彈響是關節盤在張閉口的過程中和下頜骨的髁突與關節盤發生空間位置的變化:在閉口時處於與關節盤移位的狀態,在張口過程中復位即刻發生了彈響。我認為當患者有治療的需要,而我們康復科又有技術手段處理很多彈響的患者的問題,那就可以進行治療。但是彈響的時間越久,效果越是不確定,我個人處理過雙側彈響10年的患者,一邊不響了,但另一邊就很頑固,依然彈響。因為彈響是一個與張閉口運動相關的空間位置關係,所以我們需要患者完全理解其中的原理,再將患者很多不正確的姿勢和習慣教育糾正,使用頜墊配合,熟練控制自己的關節運動,最後理想的結果就是消除彈響。我們一般把治療週期定為兩週,如果兩週患者的彈響依然很頑固,或者患者對於運動控制難以掌握,那我們就終止治療。很多患者可以消除彈響,也有很多患者沒有消除彈響,但因為了解彈響的原因,也最大程度改變了自己不良的習慣和姿勢,也就不再因恐懼而不安,更重要的是極大程度地避免關節病發展到下面將要說的“不可復移位”的階段。

  “不可復移位”是最多患者聞之色變的問題,這類患者往往有明顯的張口受限、張口偏歪、顏面部的疼痛、臉型的改變,也的確是比例最高的分類,沒有之一。這類患者很多都有關節彈響史,但當關節張口不響的那個時刻,也就發生了張口卡住,張不到最大,張口疼痛。“不可復移位”和“可復性移位”一樣,是描述張閉口過程關節盤位置關係的,也就是關節盤移位到下頜骨的髁突前方,在張口過程中阻礙了關節運動,通俗說就是“卡住了”。因為關節盤後方是有韌帶限制其過度運動的,原本正常上下的關節盤和髁突的位置關係,現在變為前後關係,前移的關節盤限制阻擋了髁突正常幅度的向前滑動,張口受限,想張的更大,髁突就想把關節盤推得更遠,這樣就造成了很大的機械應力加載在關節盤後方的韌帶,引起疼痛。這就是張口受限和疼痛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不可復移位”並不一定就會張口受限和疼痛!很多人都有關節盤的移位,身體自己慢慢作了調節適應,關節盤的後方韌帶產生適應性的鬆弛變長,因而也就不阻擋髁突張口時滑到前方,那就張口正常,也沒有韌帶的刺激沒有疼痛,完全不會有任何不適。這樣的情況非常多見,正常人中有很高的比例其實就是關節盤移位的,很多患者就診一側張口受限和疼痛,拍MRI發現另一側也移位了,卻從來沒有任何感覺不適都應證了這點。

  介紹了“不可復移位” 的概念,我們繼續說說“不可復移位”患者的治療。主流的治療有以下幾種:

  1、手術:對於大多數患者,尤其早期的患者,無論是國外的就診指南還是我個人都不推薦,更不應該是在沒有任何保守治療的前提下采取的方式,因為手術的創傷可能比原來的問題更糟糕,複發率很高(尤其是關節鏡手術),當復發後只能再次手術。只有當關節出現嚴重磨損,臉部變形明顯,保守治療解決不了疼痛和張口受限,患者也明確了風險和收益的情況下才適用手術治療。

  2、關節腔注射:不論注射甚麼,注射就是侵入性的治療,不算保守治療。那麼小的關節腔,注射了大量的液體,對關節囊也有一定的損傷,但對於關節盤黏連,或者關節炎性介質明顯的患者,往往效果很快很明顯,大家也需要知道風險和收益,自己決定。

  3、熱敷:這是口腔科醫生最多提及的,大家可以試試,用熱毛巾溼熱敷,不超過10分鐘,如果兩天沒有效果,那就沒有效果了。也有人用甚麼艾疚,或者別的熱源,反正注意別燙傷,我又見過門診尋求治療的患者耳前自己燙傷的。

  4、針灸:中醫對此病的理解應該和西醫不同,不能作客觀評論。反正一個治療方法,兩週沒有任何效果,就應該考慮是否對自己有效了。

  5、康復治療:康復治療不是單單隻有理療做做機器那麼簡單,但大部分地區的康復科治療這個病就是做機器的理療。在國內我們科室開展了針對各類型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的全面康復治療,針對不同的患者和病情分類設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於“不可復移位”的患者,在早期兩個月內還是有非常高的機會“手法復位”,也就是有希望完全恢復正常關節盤位置,也再次印證了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因為移位時間太久,關節囊等軟組織已經黏連攣縮。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早期來的患者就一定能復位,也不是每一個“被複位”的患者最終都能維持正常的關節盤位置的。在臨床中我們並不追求患者的“復位”,能“復位”最好(治療時間更短,立馬解除張口受限和疼痛),對於不能手法復位的患者,康復科的治療就是幫助患者的關節適應新的位置,消除疼痛,恢復張口度和功能,幫助患者改善症狀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大家不要盲目追求復位,要理性認識治療的方式,更不能簡單認為“手法復位是很簡單的,適用於每一個人”“只有關節盤復位才是真的好”。康復治療也不單單侷限於顳頜關節,這個病的發病因素有很多不良姿勢習慣,包括不正確的認識和心理狀態,康復科都竭力幫助患者去糾正和調節。康復科的患者應該是複發率最低的,因為從發病的源頭做了處理。很多患者同時存在頸椎的問題,這甚至也是發病因素之一,康復科也都一齊處理,在科室可以看到很多患者在鍛鍊著各種頸肩動作。九院康復科對此病的介入,填補了國內保守治療的空白,也將國外最主流全面的保守治療方式和理念帶給每一個患者,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有大量在九院康復科進修的醫生把這一技術帶回了自己的醫院,為自己地區的患者提供了一樣的治療。

  6、口腔操:其實有很多種口腔操,是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患者的,真的建議大家不要亂做,很多操的目的是大相徑庭的,只有到專業醫院,才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7、各種偏方:療效也無法評價,但是大家記得一點,這病很多人是自己身體就會適應的,這也是為何男病人遠遠少於女病人,那麼在自己瞎折騰兩週沒有任何改善的時候,請不要再繼續這樣的治療了。

  8、藥物: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消炎鎮痛類的,不痛一般不需要吃,有些患者有骨質的磨損(也就是等下說的第三類)疼痛明顯,還是要吃一段時間的。另一類是營養軟骨的,如果沒有提示骨質磨損,也不需要吃。

  9、頜墊治療:頜墊治療是口腔科處理這個疾病用的最多的方法之一,療效還是肯定的,但因頜墊種類繁多,醫生的個體性差異不一致,病人的病情複雜多樣,效果也是因人而異的。但個人認為這個病的治療只治療關節,而不改變行為習慣和姿勢,真的不一定能去根。

  10、正畸治療:一般不作為這個病的主要方式,而且正畸科對有關節盤移位的患者還建議患者先治療關節病。

  11、拔牙:一般是智齒,一定也是在專業口腔科醫生建議下,明確疼痛和張口受限是因為智齒原因,才決定拔或不拔。

  12、休息位:被很多患者稱為神位,其實很簡單普通的姿勢,大家在地球,就要臣服於它的引力,那就一定應該是休息位。這是被我們強調每個患者必須掌握和適應的。學不會休息位的患者,我認為療效很難說。

  總結針對“不可復移位”患者的治療,從康復科來說,的確不是那麼難,但“得病時間越久、治療配合度越低、理解能力不足、糾結必須手法復位、對未來沒有足夠安全感、追求臉型完美、迷人的憂鬱氣質”的患者,真的真的效果就很難說了……

  第三類是骨質磨損,這類患者可以合併在上面任何一類患者中,一般都是中老年患者,如果不幸你不是中老年患者缺又有這個問題,那麼我唯一的建議,就是趕緊學休息位和維持良好頸椎姿勢,把缺失的牙補上,避免單側咀嚼,儘量不吃硬物了。但很多年輕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則非常糾結於這個問題,對於骨質磨損,臉部變形的恐懼,讓她們四處投醫,網絡中也充斥著大家對日後臉部變形更加嚴重的各種猜想和恐懼,其實在關節盤移位的時候就會發生臉部變形,這時候不是骨質的磨損,而是因為一邊沒有關節盤的垂直高度使下頜骨左右不一樣長短,或者左右下頜骨不在同一平面發生左右旋轉,一般是往患側旋轉,使臉型發生改變。對於關節盤的移位後發生的臉型改變,是即刻發生也是比較穩定的。但如果休息位學習不好,或者還是咀嚼硬物,使關節長期受壓負重磨損,就會繼發骨質的磨損,產生更嚴重的變形。所以又要強調休息位的重要性。還有一些患者抱怨自己的肌肉萎縮了,關節有炎症會使肌肉受累萎縮,得病後患側關節用的少,肌肉也會萎縮,但只要日後慢慢正確使用關節,肌肉還是會慢慢強壯豐滿起來的。糾結在這些問題的患者我認為心理需要調節,轉移注意力,再說有多少人的臉是完全左右對稱的,又有多少人會從正面直視你,得病了,只能積極治療和適應疾病帶來的身體上的改變。

  第四類是關節脫位,很多患者會把這類和“關節盤不可復前移”混淆,這完全是兩種病,關節脫位是張太大閉不起來,並非張不大。關節脫位的患者比例還是比較低的,但脫位患者的治療沒有很明確效果的治療方法,在這裡希望他們都儘快恢復。這類患者我建議還是去檢查咬合問題,同時也需要改掉大張口的習慣,學習良好頸椎姿勢。

  我經常在科室和病人說,我自己就得過,第一次是在咀嚼甘蔗疲勞後第二天發生的,早上關節卡住,張口受限,我自己綜合了好多治療,第二天才使自己的關節盤迴到比較穩定的狀態,用了3天的治療完全恢復。至於用了甚麼方法,大家也不需要多問了,都是非常專業的方法,真的不是自己能搞定的。

  第二次就在2014年,一開始只是牙齦在吃冷的食物時酸脹,我想最多也就齲齒了,也沒有太放心上,但突然有天晚上劇烈的疼痛把我從睡夢中驚醒,主要就是表現為幾塊重要的咀嚼肌疼痛,我開始重視,一開始判斷是自己最近疲勞,頸椎姿勢不良造成肌肉問題,也立馬做了治療,症狀減輕,但夜間痛也提示有炎症,我馬上尋求口腔科檢查,再排除了齲齒問題後,最終把焦點聚焦在了我的一顆智齒,我所有智齒早早就全部長齊,四顆中唯獨這顆稍有不正,但從沒有任何不適,接下來的兩週我明顯感覺它在繼續冒出,偏歪的它頂到了前一顆牙齒,咀嚼痛也開始存在,但這階段晚上不痛了。最後我拔了這顆智齒,拔牙的醫生說我之前應該有過牙齦的炎症。因此,之前的夜間痛是炎症引起,後來的咀嚼痛則是智齒引起。那麼多複雜的問題就發生在了我自己身上,我也還是需要尋求兩個不同部門口腔科醫生幫我確定問題。此文寫於拔牙後的一週,症狀完全消除。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確紛繁複雜,同樣問題,不同時期來的患者就完全不一樣的病情了,又加上心理因素也影響著此病的轉歸,對臨床醫生的診斷,治療和醫患溝通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希望本文幫助患者認識本病,方便就醫,選擇治療。

顳下頜紊亂病患者如何治療?相關文章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注意事項:1、避免嚼口香糖,咬手指甲,咬牙和磨牙;2、避免吃堅果類或太硬的食物,單側咀嚼;3、打哈欠的時候,舌頭要抵住上顎,避免大張口;4、避免趴著睡覺;5、不要在休息的時候用手託著下巴;6、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發布於 2023-02-17 00:56
0評論
    一、定義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徵,近年來國際上廣為接受的應用名稱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MD)。本病並非指單一疾病,而是一類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又有相同或相似臨床症狀的一組疾病的總稱。一般都有顳下頜關節區及(或)咀嚼肌肌痛;下頜運動異常和伴有功能障礙,以及關節彈響、破碎音及雜音等三類症狀。可單獨累及顳下頜關節或咀嚼肌群,也可二者皆累及。本病多數為功能紊亂性質,也可累及關節結構紊亂甚至器質性破壞。二
發布於 2023-03-20 23:51
0評論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發生率還是相當高的,國外有研究70%的人一生中有發生過至少一次,女性又是這個病的高發人群,在年輕人中從13-35歲是高發年齡段,最主要的表現為關節區或面部的疼痛、張口度的減少,關節響聲,關節絞索卡住,關節功能受限(最主要就是咀嚼食物疼痛)。因為這個病有自限性,就是發展到一定程度會自我限制發展,很多人慢慢自我恢復,或者慢慢習慣也就不太關注。但有些患者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專業醫療
發布於 2023-02-17 00:16
0評論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MD)在各種顳下頜關節疾病中最為常見,好發於青、中年,以20-30歲患病率最高。TMD並非指單一疾病,它是一組臨床症狀相似的關節疾病的總稱。該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精神緊張、疲勞等心理因素;2、咬合因素,包括咬合干擾、多數後牙缺失、牙齒過度磨耗、智齒錯位萌出等;3、自身免疫因素;4、關節負荷過重,如長期嗑瓜子、嚼口香糖等。TMD主要有以下幾個臨床
發布於 2023-02-16 21:16
0評論
今天在門診接診了一位患者,主要是由於頜面部不適到外科就診的,MRI顯示有關節盤的移位,醫生建議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已住院準備手術,但就在手術當天的凌晨,患者及家屬在瞭解了保守治療的方法而來我科就診。很多患者對於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的瞭解甚少,在外科就診後,如果有關節盤的移位等解剖改變,大多醫生都會建議手術治療。然而當今TMD總體治療計劃的核心是恢復患者的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而不是將“恢復關節盤的正
發布於 2023-02-17 03:51
0評論
對於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的患者,可以進行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治療。1、限制咀嚼肌的活動,使咀嚼肌群能夠充分休息。例如避免嚼較硬的食物,將食物削成碎片再食用,等等。只有是咀嚼肌能夠充分休息,才能夠促進損傷的癒合。2、摒棄不良習慣。在前面的文章中,列出了一些加重顳下頜關節疾病的不良習慣,患者應提醒自己,摒棄這些不良習慣,如長時間咀嚼口香糖,吃過硬的食物,託下巴,緊咬牙,咬手指,咬嘴唇,偏側咀嚼等等。3、
發布於 2023-02-17 03:36
0評論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是一類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又有相同或相似臨床症狀的疾病總稱,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在顳下頜關節疾病中此病最為多見。一、致病因素和易患人群本病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社會因素、牙合因素、關節因素等,所以有以下情況的人群較易患本病:1、生活、工作壓力大,常有情緒焦急、易怒、精神緊張、容易激動以及失眠等精神症狀;2、受齲齒、磨牙等困擾;3、喜食堅果等堅硬的食物;4、平日咀嚼食物
發布於 2023-03-20 23:56
0評論
從就診的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患者中發現,大部分患者存在頭前傾的不良頸椎姿勢(如圖1)。而且有文獻報道了不正確的頸椎姿勢與顳下頜關節的相關性。如圖1所見,頭向前傾,耳朵在身體的前方,這個姿勢會使肌肉拉著下頜骨往後跑,有可能會壓迫到關節盤後側組織,造成關節炎與翼外肌痙攣,進一步有可能造成關節盤的向前移位,從而出現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常見的臨床症狀,疼痛,張口受限或者耳前區的彈響。在臨床治療中,也發現,不少
發布於 2023-02-17 00:46
0評論
概述 前段時間公司裡的同事一起去聚餐,吃飯的時候,突然一個同事大叫了一聲說自己下巴掉了,我們大家朝他一看,發現他下巴不能動了,表情也非常痛苦,就趕緊把他送到醫院去,經過檢查後醫生說他這叫做顳下頜關節紊亂,俗稱就是下巴掉了。我們大家都非常奇怪,不就是吃了個飯,怎麼還會得這種病,我想諮詢一下顳下頜關節紊亂到底是怎麼回事。 步驟/方法: 1、 很多人對下巴掉了不陌生,但是顳下頜關節紊亂,則很少有人
發布於 2024-06-16 06:34
0評論
休息位,不是讓你休息。休息位,是我在前幾篇文章中反覆提到的,頸椎的姿勢,下頜在不說話時候的位置,舌頭的位置,這些都和這個病的發生發展息息相關,在治療過程中,也需要患者將這些問題糾正回來。現代的醫學越來越將人體看為一個整體,姿勢的問題會導致相當多的問題,蔡主任在臺灣交流的時候,臺灣有位臺大物理治療系的資深前輩,專看全臺灣物理治療師搞不定的疑難雜症,她對於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患者的檢查評估是從腳開始檢
發布於 2023-02-17 01:5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