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最常見的臨床症狀,表現為難以入睡、熟睡維持困難和醒後不能恢復精力與體力,從而影響白天的社會功能,長期慢性失眠還可能併發抑鬱性情感障礙或導致軀體疾病等。2002年3月“國際睡眠日”進行的調查表明,在我國普通人群中有45.4%的人存在失眠問題。失眠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以及由此導致的病假、意外傷害、事故、工作效率和生產力的下降等,給家庭與社會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抑鬱性心理障礙發病率大幅上升,其中相當多患者以失眠為突出主訴,而多被當作原發性失眠而“久治不愈”,不少發生嚴重後果,比如國內外不少著名人士就是因為不堪忍受久治不愈的“慢性失眠”而自殺。失眠不僅危害健康,也危害家庭與社會,所以失眠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從目前失眠治療的臨床現狀來看,存在著許多問題。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普通人群中對失眠採取的對策有:服安眠藥33.4%,少喝茶、咖啡32.9%,看醫生22.3%,喝中藥14.5%,喝酒13.1%。在採用服催眠藥物的個體中,其服藥情況是:親朋推薦23.2%、醫生處方49.5%、其他途徑27.3%。這些患者對於目前失眠治療的總體滿意度只有45.9%。從醫學觀點來看,以上數據顯示我國普通人群對失眠採取的措施大部分是不正確的,在少部分服用藥物的患者中,選擇藥物信息的來源與途徑也不正常。這必然導致客觀治療效果不佳,主觀滿意度降低,意外情況發生率增加。
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睡眠障礙與睡眠衛生知識的普及與提高來說,無論是在群眾中或是在醫學界本身都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些不僅與從事睡眠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人員有關,也需要得到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政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
因為睡眠醫學不同於其他學科,其特殊性與重要性在於睡眠障礙不僅僅是個人的健康問題,常常給社會帶來危害,如美國航天飛機爆炸的慘案與三里島核電站事故等,都是因為有關人員的睡眠不足引起的。上海的一份調查揭示所發生的車禍中有35%是由於司機睡眠不足所致,由於工作或環境導致的睡眠剝奪而給社會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例不勝枚舉。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對於睡眠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因為存在的各種睡眠問題而主動就診。迫切需要大力培訓睡眠醫學專業人才,開展睡眠醫學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工作,進行全民睡眠衛生宣傳教育。有必要在大學開設睡眠醫學課程,在醫院開設睡眠障礙門診與建立睡眠實驗室,以利於促進睡眠醫學的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