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激控制
上床=睡眠。形成上床就是為了睡眠的生活習慣,目標是促進臥室環境和睡意間的正性相關。
產生睡意才上床。如果在15-20分鐘內不能入睡(不看鐘)則起床並離開臥室,不要做刺激性活動。直到再次產生睡意再上床。不要在床上讀書、打電話、看電視、玩電腦等。
2、睡眠限制
減少清醒時的臥床時間。
設置嚴格的就寢、起床時間表,限制平均預期睡眠時間。當入睡時間佔總臥床時間≥85%時,增加15-30分鐘臥床時間。固定起床時間,以調節機體適應規律的睡眠-覺醒節律。
3、放鬆技巧
各種呼吸技巧、視覺相像、冥想。
漸進肌肉放鬆鍛鍊(通過使全身持續性的肌張力增高減弱,以誘導睡眠;肌肉緊張度訓練或拉伸肌肉均可達到放鬆的目的);每天多次短暫性放鬆,2分鐘/次;聽輕音樂、瑜伽訓練等。
4、認知治療
尋找患者與睡眠有關的不良認知和行為;逐步矯正患者的非理性信念和認知模式。
睡眠時間有很大個體差異;做夢是機體正常的生理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催眠藥是安全的;低估實際獲得的睡眠時間;刺激控制或睡眠限制不會減少睡眠時間。
5、睡眠衛生教育
重視促進舒適睡眠的環境因素、生理因素、行為和習慣。
早晨即接受太陽光的照射,有利於調節自身生物節律;避免長時午睡,可以進行短時午睡(不超過30分鐘);入睡前三小時內不做劇烈運動;上床前4~6小時內不服用含咖啡因食物或藥物,不抽菸、喝酒;飽食後兩小時內不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