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病友到醫院就診的時候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我現在糖尿病的病情有多嚴重,我的糖尿病病情進展了嗎?”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判斷糖尿病病情的嚴重程度。
首先我們先解釋一下如何判斷糖尿病病情的嚴重程度,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判斷。
①血糖控制水平,這個方面很好理解,糖尿病就是血糖升高的疾病,那麼當然血糖越高,糖尿病病情相對也越嚴重了。
②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可能性,糖尿病如果只有血糖高,沒有併發症我們也並不是非常擔心。我們之所以要控制血糖,就是因為,血糖越高,我們產生糖尿病併發症的可能性就越大。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分為急性併發症和慢性併發症。我們大多數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急性併發症的可能性較小,但是如果長時間不注意血糖控制,也有可能出現急性併發症,最主要的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還有糖尿病高滲狀態等。急性併發症雖然少見,但是一旦出現就非常嚴重,甚至導致死亡,因此在血糖很高的患者當中需要注意有沒有出現急性併發症的可能。
③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與合併症的情況。糖尿病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就會出現慢性併發症,主要會影響眼睛、腎臟、神經、心臟血管、腦血管和下肢血管等等,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不僅與血糖有關,還和高血壓、高血脂和肥胖等合併症有關,我們也需要了解這些合併症的嚴重程度。對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與合併症的判斷,是判斷糖尿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最重要的方面。
④胰腺胰島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的嚴重程度。2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機制就是胰島細胞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胰島細胞功能下降)和胰島素不能有效的降低血糖(胰島素抵抗)。胰島功能越差,胰島素抵抗越嚴重,相對來說糖尿病的病情也越嚴重。糖尿病病友在醫院中會進行血胰島素和C肽的測定,就是對這兩方面進行評估。這部分內容由於比較專業,一般是由醫生進行,需要患者參與的較少,在這次講座中就不進行詳細講述了。
知道了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那麼我們靠誰來進行病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呢?是醫生還是病人?首先非常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通過自我監測就可以初步判斷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我們說糖尿病患者70%靠自己,剩下的30%才是靠醫生。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包括自己要控制飲食,適當活動,自我病情監測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醫院的醫生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化驗與患者的自我監測相輔相成的。同時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病情監測也給醫院醫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比如最近血糖、血壓的情況。醫院裡的醫生由於面對很多病人,可能有的時候不能對每一個病人的情況都完全瞭解,如果病人自己對如何監測病情有所瞭解,比如3個月應該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1年應該做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化驗,到了應該檢測的時間可以主動提醒接診醫生,也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病情監測。
病情監測的第一個方面是血糖控制水平。血糖控制水平我們有三個判斷方法,包括:
①血糖;
②尿糖;
③糖化血紅蛋白。
血糖反映的是測定當時的血糖水平。根據測定時間,我們可以把它分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後血糖和凌晨2-3點血糖。空腹血糖是指早上進食早餐前檢測的血糖,這裡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個是測定空腹血糖的時間,一般來說早晨6-8點測定的血糖才是標準的空腹血糖。有些病友可能會說:“空腹,只要早餐起床後沒有吃東西就是空腹,我去醫院晚了點,但沒吃早飯,十點測的血糖應該也算空腹血糖。”這種說法是不太準確的。早上即使不吃東西,血糖也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逐漸升高的。也就是說,十點的血糖會比八點的血糖高。為了避免檢測時間對血糖的影響,我們就規定早晨6-8點測定的血糖才是真正的空腹血糖。有些病友經常覺得醫院測定的空腹血糖比家中測定的高,比如在家中測定的都是6點幾毫摩爾每升,但一到醫院測就到了7點幾甚至8毫摩爾每升,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和測定空腹血糖的時間有關,家中一般測定的比較早,6點多7點就測了,而醫院一般開診就得8點,再加上一些手續,可能9點才能測定了,9點測定的血糖很可能比7點測定的血糖高,造成了這種醫院血糖比家中高的假象,這時我們還是以家中的血糖作為我們血糖控制情況的標準。在比較家中測定的血糖是否準確,一定要同時間測定,比如說把血糖儀帶到醫院,在醫院測定血糖的同時也用自己的血糖儀同步測定,如果這時兩者的結果相差很大,才說明可能是自己的血糖儀不準,需要考慮找血糖儀的廠家進行校準了。第二個要注意的方面是空腹的時間,也就是測定血糖前多長時間不能吃東西。病友經常會問“第二天測空腹血糖,晚上應該幾點吃飯?睡前能不能加餐?”標準的空腹血糖指隔夜禁食8-10小時後檢測的血糖。也就是說,一般前一天晚上10點以後就不能吃東西了。要是很晚還進行加餐,超過10點,第二天的血糖就不能算空腹血糖了。
糖尿病治療中監測糖尿病病情進展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血糖根據測定時間,我們可以把它分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後血糖和凌晨2-3點血糖。在上一部分我們已經介紹了空腹血糖監測的一些注意事項。
現在我們來看餐前血糖和餐後血糖。餐前血糖指的是各個主餐前的血糖,即早餐前、午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如果早餐在8點以前進行,那麼早餐前血糖也就是空腹血糖。餐後血糖我們一般指的是餐後2小時血糖,2小時指的是從吃第一口食物開始算兩個小時,而不是從吃完飯才開始算。很多人會問為甚麼一定是餐後2小時,實際上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最開始的研究都是測定的餐後2小時血糖,因此經過很多研究的檢驗,大家知道了餐後2小時血糖應該控制在多少是合適的。如果你測定的是餐後1個半或者3個小時的血糖,那麼很遺憾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來判斷你這個時候測定的血糖是否正常(孕婦除外,孕婦也可以測定餐後1小時血糖)。餐前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都是我們判斷血糖控制好壞的標準,大家經常會問哪一個更有用,實際上它們各有各的意義。餐後2小時血糖一般是我們血糖最高的時候,中國人更容易出現餐後血糖的升高,可能餐前血糖已經控制的不錯了,但是餐後2小時卻比較明顯的升高,因此只測空腹或者餐前的血糖可能不能全面的反映血糖的控制情況,可能認為血糖已經控制的不錯了,實則餐後血糖還是高的,這也是不少病友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隻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的主要意義不在於判斷血糖的高峰,主要是為了判斷有沒有低血糖,因為餐前是容易出現低血糖的時候,所以如果經常出現餐前心慌、飢餓感等低血糖症狀,還要注意監測餐前血糖。凌晨2-3點血糖則是人體24小時中血糖的最低點,主要作用是發現夜間的低血糖,在一些使用胰島素的病友中,空腹血糖高時經常需要測定凌晨2-3點血糖來判斷胰島素能否加量,因為有些空腹高血糖可能是由於夜裡出現低血糖後反彈的高血糖,這時胰島素非但不能加量,還有可能需要減量,這些病友中需要間斷測定凌晨2-3點的血糖來判斷胰島素量是否合適。
血糖的測定目前可以通過到醫院抽血化驗靜脈血糖,也可以通過血糖儀自己(或在醫院)測定指血血糖。靜脈血糖由於測定選擇的方法更加精確,因此比指血血糖的精確度更高,血糖儀測定的指血血糖允許有10-15%的誤差。我們在診斷糖尿病時一定得通過靜脈血糖才能診斷,而不能靠指血血糖診斷。但是有些病友覺得靜脈血糖更準,平時監測血糖都得到醫院抽血測定,這就沒有必要了,因為平時血糖的測定並不需要那麼精確,比如6.7mmol/l的血糖和6.3mmol/l的血糖可能並不會對我們決定質量方案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每次都去抽靜脈血糖太麻煩了,並不值得,並且前面說過空腹血糖一般指的是6-8點的血糖,去醫院抽血經常過了8點,不是嚴格的空腹血糖,還有醫院抽血一般只能在上午進行,下午和晚上的血糖就無法監測了。因此我們推薦只有在診斷是否是糖尿病時才查靜脈血糖,而確診糖尿病後只用監測指血血糖就可以了。
多長時間監測一次血糖合適也是病友們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每1-2周或更長時間測定1~2日的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就可以了,而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應增加每日監測次數,隔日甚至每日多次監測,包括睡前血糖。以下情況應嚴密監測(一天測3-7次),包括:
①病情不穩定時(如合併感染或血糖很高);
②更換藥物時;
③胰島素強化治療者(一天注射≥4次或用胰島素泵的患者);
④1型糖尿病患者。在選擇甚麼時候測定血糖方面,一天的不同時間點多次監測血糖比在每天同一時間點監測血糖效果好,因為前者更容易反映一天血糖的變化規律,而如果每天都在同一時間測血糖,您就不知道其它時間血糖控制情況。打個比方,三天裡每天你都只測晚餐後血糖的效果和你第一天測早餐後血糖、第二天測午餐後血糖、第三天測晚餐後血糖相比,後者對血糖控制情況的反應是更全面的。另外如果近期經常出現低血糖時,最好監測餐前血糖和夜間血糖。
血糖控制的標準是參照正常人血糖來制定的,最理想的空腹血糖是4.4-6.1mmol/l,非空腹血糖是4.4-8.0mmol/l。但是一定要記住,血糖控制的目標是因人而異的。老年人控制標準可以適當放鬆,一般來說,空腹血糖在6-7mmol/l,餐後血糖在8-10mmol/l就可以了,如果一般情況不好,合併有比較嚴重的併發症,血糖控制目標值可以更放鬆。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更擔心低血糖的風險,血糖控制的越好,低血糖風險越高,為了避免低血糖,血糖可以適當偏高。而孕婦和老年人相反,血糖控制要求比正常人更嚴格。
血糖控制水平我們有三個判斷方法,包括:
①血糖;
②尿糖;
③糖化血紅蛋白。
上一部分我們介紹了血糖監測中的注意事項和血糖控制的目標。血糖監測包括哪些時間點,各有甚麼意義?應該監測靜脈血糖還是指血血糖?多長時間監測一次血糖合適?血糖控制的目標是多少?不同的病人血糖控制的目標有區別嗎?各位病友可以回憶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記不清了,可以再看一下上一部分的內容,加深一下記憶,這些問題都是平時生活中非常實用的問題。
知道了如何監測血糖,也按要求進行了血糖監測,下一個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項是必須把血糖監測的結果記錄下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及時把血糖監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對我們今後自己尋找血糖變化的規律和在就診時與大夫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時會覺得自己能記住血糖的結果,每次都要想著記錄還“挺麻煩的”。但是大家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你上週測的血糖還能想起來嗎?上個月呢?及時記錄可以保存這些非常寶貴的資料。現在也有一些血糖儀可以記錄最近一段時間的血糖測定結果,但是如果自己親自記錄,一方面記錄的信息會更全面,另一方面記錄的過程實際上自己也有機會去分析血糖變化的規律,對自己的糖尿病可以有更多的瞭解。
血糖記錄本或者血糖監測日記上應該有哪些項目呢?
詳細的血糖監測日記上要包括血糖監測的時間、監測與進餐的關係(是飯前還是飯後的,是飯後多長時間,一般來說飯後就是飯後兩小時,但是如果不是飯後兩小時,可以特別註明),具體的監測結果,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的時間、種類、劑量,任何影響血糖的因素,如進食的食物種類、數量、運動量、生病情況,低血糖症出現的時間,與藥物、進食或運動的關係、症狀的體驗。現在有很多的現成的血糖記錄本,方便大家使用。大家也可以以這些記錄本為模板,作出最適合自己的血糖記錄本。
血糖記錄本一方面平時自己可以經常翻閱一下,琢磨飲食運動用藥對自己血糖的影響,特別是在有時要做一些和平時生活習慣不太一樣事情,比如吃一些特殊的飲食,像披薩餅,或者做一些比較大運動量的運動,像打羽毛球,可能會對血糖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那麼在進行這些事情前看一下上次進行類似事情時血糖變化,可以及時調整,避免出現血糖過高或過低的情況。另一方面每次去醫院看病時,一定要帶好您的監測日記,這對大夫能夠迅速的把握您血糖變化的規律和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非常有幫助。所以糖尿病病友每次就診時除了要記得帶就診卡、病歷本等,一定要把血糖監測日記也帶上。
上面詳細的講述了血糖監測的注意事項,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尿糖。
很多病友從糖尿病名字的字面上理解,覺得只有尿糖陽性才能診斷糖尿病。這個想法實際上是一個誤解,因為在早期還不能快速準確的測定血糖,只能靠尿糖來間接的判斷血糖,但是由於現在血糖已經能夠快速準確的測定而且花費也不大,所以目前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主要是靠血糖,已經不推薦尿糖作為判斷血糖的方法了。尿糖雖然具有簡單易行,沒有痛苦,花費低廉的優點。但是尿糖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包括:
①受腎糖閾升高或降低的影響,腎糖閾不正常時,尿糖監測結果不準。
②尿糖不能反映即時血糖。
③ 尿糖試紙都是半定量,不象血糖那樣精確。如尿糖(++++),血糖可以是17.0 mmol/L,也可以是30.0mmol/L。
④尿糖測定不能發現或預示低血糖。
⑤尿路感染、月經、某些口服藥物可影響檢查結果。所以大家一定要記得判斷糖尿病控制情況主要靠血糖,已經不推薦尿糖作為判斷血糖的方法了,尿糖結果僅能作為血糖控制情況的參考。
判斷血糖控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測定糖化血紅蛋白。顧名思義,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糖和紅血球中血紅蛋白結合的產物。因為糖化血紅蛋白有以下幾個特點,所以它在糖尿病的監測中有很大的意義:
⑴與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⑵生成緩慢:大家知道,血糖是不斷波動的,每次抽血只反映當時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則是逐漸生成的,短暫的血糖升高,不會引起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反過來,短暫的血糖降低,也不會造成糖化血紅蛋白的下降,吃飯也不影響其測定,可以在餐後進行測定;
⑶一旦生成,就不再分解:糖化血紅蛋白相當穩定,不易分解,所以它雖然不能反映短期內的血糖波動,卻能更好地反映較長時間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紅蛋白能反映採血前兩到三個月之內的平均血糖水平。
打一個比方,在家中檢測血糖就好比拍照片,只能表現瞬間的情況。而糖化血紅蛋白檢查彷彿是拍了一段3個月的錄像帶,反應了一段時間的平均血糖。也有一些人說糖化血紅蛋白那麼好,三個月測一次就可以了,是不是可以平時不用測血糖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各有各的意義,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血糖變化比較快,測定空腹和餐後血糖便於及時調整治療,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用於長期治療效果的觀察和判斷,以便為以後的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糖化血紅蛋白的正常值應該在3%到6%之間。多數人主張糖尿病病人的糖化血紅蛋白應控制在4.0%到7.5%之間,太高說明血糖控制不好,太低則應該小心低血糖症的發生。如果糖化血紅蛋白超過8%,就說明前6~8周的血糖控制不太滿意,需要改進糖尿病的治療,如超過11%就需要趕快調整藥物了。除了糖化血紅蛋白之外,還有糖化血清白蛋白或果糖胺,也能反映較長時間內的平均血糖水平。
上一部分我們介紹了三個判斷血糖控制水平的方法,包括血糖、尿糖、糖化血紅蛋白。指血血糖是我們監測血糖的最主要的手段,糖化血紅蛋白則反應了最近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對於指血血糖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尿糖則現在已經不能作為判斷血糖控制好壞的標準。測定結束後一定要記得把血糖監測的結果記錄下來,一個好的血糖監測日記是我們糖尿病治療的重要幫手,大家一定要很好的把這個幫手利用起來。希望大家已經記住了上次這部分的內容。
前面我們提到的糖尿病控制好壞標準主要側重於血糖不宜太高。實際上血糖的控制是雙向的,既不能太高,也要警惕不能太低。所以在這裡還要強調一下要警惕低血糖。這也是一部分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問題。這些病友對血糖的控制要求非常嚴格,認為血糖控制越低越好,比如空腹要求控制在5毫摩爾每升,餐後兩小時血糖控制在7毫摩爾每升以下,而且每次血糖都必須達到這一標準。結果出現了嚴重的低血糖,甚至是昏迷,就是因為對於低血糖的風險認識不足。對於血糖控制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句話,也就是“低血糖是急性損害,而高血糖是慢性損害。”也就是如果血糖太低,馬上就可以出現嚴重的後果,最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而血糖高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來說可能要數年時間才可能出現併發症。一次發生的嚴重低血糖可能就會破壞長期嚴格控制血糖帶來的好處。實際上低血糖發生多也提示病情控制不佳。我們強調良好的血糖控制應該是指在沒有低血糖的情況下血糖越低越好。一般來說,空腹血糖在6-7mmol/l,餐後血糖在8-10mmol/l就可以了,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並不是指每次血糖都達到上述標準,有50%以上的血糖可以達到上述範圍就可以說是基本達標了。容易出現低血糖時控制目標可適當放寬。
糖尿病病情的嚴重程度,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判斷。
①血糖控制水平;
②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可能性;
③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與合併症的情況;
④胰腺胰島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的嚴重程度。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把判斷糖尿病嚴重程度的第一個標準也就是血糖控制水平說完了。下面我們要說的是第二個標準即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可能性。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分為急性併發症和慢性併發症。我們大多數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急性併發症的可能性較小,但是如果長時間不注意血糖控制,也有可能出現急性併發症。所謂急性併發症,簡單地說就是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馬上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後果甚至是死亡,因此急性併發症雖然少見,但我們得保持對於急性併發症的警惕性。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滲狀態,乳酸酸中毒和低血糖。低血糖我們已經講過,而在血糖高的患者當中需要警惕的急性併發症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症高滲狀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產生主要是由於血裡的酮體過多造成的。酮體由體內脂肪大量分解產生,並由尿液排出體外。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來測定血中酮體濃度,一般通過測定尿酮體反映人體是否產生了過多的酮體。酮體過多可以引起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呼吸加快、有水果味,口渴加劇等,嚴重時可以出現神志不清、昏迷。在血糖高同時伴有以上症狀時應該警惕酮症酸中毒可能。在以下情況我們應該監測尿酮體:血糖>15mmol/L,生病期間,出現嘔吐或腹部疼痛以及面色潮紅、呼吸急促時。這樣才能及早地發現酮症酸中毒,避免病情加重,出現嚴重的後果。
說完判斷糖尿病病情嚴重程度的第二個標準即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可能性,我們開始進入第三個標準的講述,即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與合併症的情況。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與合併症的檢查包括很多方面,有一些是自己在家中就可以監測的,有一些則需要定期到醫院由醫生來幫助檢查。讓我們先來對這些需要檢查的項目有一些初步瞭解,有:一般檢查:血壓、體重、腰圍/臀圍;血液指標:血脂、肝腎功能、電解質等;尿液檢查: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特殊檢查:眼底檢查、神經肌電圖、心電圖、腦血流圖、動脈超聲等等。
首先說一下體重,這個只要家裡有一臺體重計就可以監測。體重應該控制在多少是合適呢?比較簡單的算法是使用標準體重,標準體重(用公斤來計算)等於身高(用釐米來計算)減去105,在標準體重的±20%範圍內都是正常的,也就是我們希望體重能控制在這一範圍內。另外我們還可以進行精確的計算,即採用體重指數,體重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米)2,體重指數超過24就是超重了,而超過28則達到了肥胖的範圍,所以最好能把體重指數控制在24以內。舉一個例子,李先生,體重80千克,身高1.70米,李先生的體重指數=80÷(1.7×1.7)=27.7,屬於超重範圍,應該適當的減輕體重。
除了體重本身,我們在判斷是否體重超標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腰圍,有句話叫“腰帶越長,壽命越短”,說明腰圍越長,越容易併發心腦血管疾病,所以要經常測量腰圍。腰圍的控制標準是男性90釐米以下,女性80釐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