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05 03:51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顱外最常見的來自交感神經系統一種惡性實體瘤,60 %的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在診斷時已發生轉移。神經母細胞瘤通常位於腹腔,腹膜後佔 75 %,胸部佔 12 %,盆腔佔 5 %,頸部佔 2 %, 1 %腫瘤發源於脊柱,但 5 %的病例未找到病因。神經母細胞瘤在臨床表現多樣,反映了其生物的異質性。由國際神經母細胞瘤NB 分期系統制訂的腫瘤分期和診斷時患者的年齡是與生存密切相關的主要預後因素,而腫瘤異常基因對腫瘤表型和預後起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 MYCN 癌基因的擴增。根據腫瘤復發低、中、高風險來制定治療計劃。雖然大多數 NB 低風險的兒童可以通過單純手術治癒,但是對於Ⅳ期高危 NB 儘管積極治療結合了化療、手術、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高劑量化療、放療和誘導分化藥物(維甲酸)等治療方法,在高風險 NB 患兒中生存大於 5 年者不到 40 %。

  根據治療方案對Ⅳ期高危 NB 腫瘤包繞大血管患兒,先行術前化療,2 ~ 4個療程後如腫瘤縮小能手術則行手術切除,術後繼續化療,接著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大劑量化療,然後原發腫瘤部位局部放療,因為局部放療在預後差的神經母細胞瘤可以提高局控率。神經母細胞瘤有 4 個主要預後因素: MYCN 基因擴增、腫瘤期別和浸潤、就診年齡、治療方法,也存在著其他因素,將在難以分類的情況下使用。在神經母細胞瘤的初始治療策略中化療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在診斷時 60 %的患兒已有轉移,且NB 是化療敏感的腫瘤。對於不能手術的腫瘤( L2 期),化療能縮小腫瘤的體積,使之符合手術指徵。最經常使用的藥物有長春新鹼、環磷酰胺、阿黴素、依託泊苷、鉑鹽等,高劑量密集的化療週期往往有好的完全緩解率。為了改善預後不好的 NB 以得到完全或接近完全的緩解率,在歐洲常用馬利蘭和馬法蘭,而在美國則用卡鉑、依託泊苷和馬法蘭的高劑量化療,同時與骨髓來源或來自血液的幹細胞移植相結合,已經清楚地表明藥物劑量、腫瘤的反應、生存三者之間存在著關聯,顯示了大劑量化療與造血幹細胞移植所帶來的好處,目前歐洲將對這些聯合療法的相對有效性進行評判 。最後,高危 NB 患兒完成6個月維甲酸衍生物的口服,從而促進在幹細胞移植後仍存在的非惡性細胞的成熟。根據神經母細胞瘤INRG 分類,腫瘤擴展程度是一個重要的預後因素。在 MYCN 基因無擴增的情況下,神經母細胞瘤轉移的預後( M 分期)比侷限期更嚴重,若無腫瘤壓迫相關的一些併發症, MS 預後通常好較。神經母細胞瘤是放射敏感性腫瘤,由於近年來隨放療設備的不斷進步,影像引導下的調強放射治療,針對靶區三維形狀和要害器官與靶區的具體解剖關係對束流強度節,在患兒進行治療前、治療中利用各種先進的影像設備對腫瘤及正常器官進行實時的監控,並能根據器官位置的變化調整治療條件使照射野緊緊“追隨”靶區,使之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精確治療,從而減少放療併發症。

  對於Ⅳ期高危 NB 腫瘤包繞大血管的患兒,儘管結合了術前化療、手術、術後化療及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高劑量化療、放療和誘導分化藥物(維甲酸)治療方法,患兒預後仍然較差 。高危 NB腫瘤包繞大血管患兒行術前化療、手術、術後化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強化療,然後接受局部放療,在放療結束後 2 個月復發,分析原因有可能是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高劑量化療後有併發症的存在而無法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化療後的 42 天內進行局部瘤床的放療,導致局部未控或轉移。

  無論是立即手術或術前化療後手術,目的是儘可能切除腫瘤。儘管術前化療縮小了腫瘤,創造了手術條件,然而III-Ⅳ期高危 NB 就診時腫瘤往往包繞主動脈和(或)腔靜脈,手術很難切除乾淨,且手術破壞了血供有可能導致化療藥物不能到達腫瘤,而導致了大血管周圍成為腫瘤的庇護所,使腫瘤復發轉移。

  成為可能。因此認為對於包繞大血管的術後高危 NB 患兒在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高劑量化療前就應該行放射治療,以增加腫瘤的局控率,殺滅隱匿的腫瘤細胞,從而減少轉移概率,增加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高劑量化療的療效,同時在做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高劑量化療前應行全身 PET-CT 檢查以發現是否有遺漏的轉移灶 。

  當術前化療不敏感時應該採用局部術前放療,有可能獲得手術的成功。

細胞瘤腫瘤包繞大血管的怎麼治療?相關文章
海綿狀血管瘤其實是血管畸形。手術中可以看到,海綿狀血管瘤裡有畸形靜脈,這些靜脈管壁不成熟,很容易出血。這些靜脈畸形是先天性的。 那麼,靜脈畸形為何稱之為瘤呢?因為,這些畸形靜脈出血後,血塊纖維化後和畸形靜脈混合在一起,形成球狀的腫瘤,因此無論拍片子還是手術中所見,都呈現腫瘤樣的腫塊,而且質地有一定的彈性,海綿狀血管瘤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儘管被稱作瘤,但其實質上是靜脈畸形團。 海綿狀血管瘤雖然不是
發布於 2023-09-09 14:02
0評論
血管內皮細胞瘤是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惡性腫瘤。一般根據其腫瘤組織形態細胞分化程度分為兩級:一是中間型(低度惡性),細胞分化較好,多無轉移;一是血管肉瘤,分化差,高度惡性,轉移率高,死亡率高。兩者均可以有單發和多發的表現。WHO統計:中間型的血管內皮細胞瘤佔原發骨腫瘤的0.28%,血管肉瘤佔0.23%。臨床表現各年齡組均有發病的報道,但主要見於中青年。男女比例基本為1:1。該腫瘤可發生於全身各處骨
發布於 2023-02-19 06:11
0評論
血管母細胞瘤是由腦神經和脊髓神經所產生的一種高度血管分化的良性腫瘤。大多數的血管母細胞瘤是由單一病灶所產生的。然而,在一種所謂“vonHippelLindau”(VHL)疾病的病患身上,血管母細胞瘤是這個基因症候群的一種表現。血管母細胞瘤會有兩種基本的形態,包括固體狀和囊泡狀的。固體狀腫瘤幾乎全部由細胞所組成,而囊泡狀腫瘤則是小部份的細胞伴隨著大部份的囊泡所組成的。隨著血管母細胞瘤的生長,日益增
發布於 2023-02-19 06:56
0評論
肝血管瘤(hemangiomas)又稱肝臟血管瘤、肝內血管瘤,中醫稱肝症瘕,是一種常見的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的肝臟良性腫瘤,主要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和毛細血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最多見。從大小、數量和位置上還可分為小肝血管瘤和巨大肝血管瘤;單發性肝血管瘤和多發性肝血管瘤;肝左葉血管瘤和肝右葉血管瘤。我們一般所說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綿狀
發布於 2022-09-25 03:13
0評論
肝血管瘤又稱肝臟血管瘤、肝內血管瘤,中醫稱肝症瘕,是一種常見的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的肝臟良性腫瘤,主要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和毛細血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從大小、數量和位置上還可分為小肝血管瘤和巨大肝血管瘤;單發性肝血管瘤和多發性肝血管瘤;肝左葉血管瘤和肝右葉血管瘤。我們一般所說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綿狀血管瘤。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肝血管瘤多數發現於成年人,且多見於30~
發布於 2022-09-25 03:00
0評論
血管網狀細胞瘤又名血管母細胞瘤,為顱內真性血管性腫瘤,約佔顱內腫瘤的1.3%―2.4%。大多發生於小腦半球,偶見於腦幹,發生於大腦半球者極少見。病人以20歲―40歲多見,男性多於女性。本病有家族遺傳傾向,有時與顱外病變如視網膜血管瘤,腎臟,胰腺囊腫及肝血管瘤等伴發。腫瘤多呈囊性,囊內有一供血豐富的囊壁結節,臨床表現為顱內高壓,小腦體徵或局灶性症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周圍血象可能有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
發布於 2023-01-23 21:12
0評論
血管外皮細胞瘤又稱血管外膜細胞瘤。腫瘤生長緩慢,屬良性,但有惡性表現,有局部侵襲性,亦復發,遠期可發生肺、肝、骨轉移,是一種潛在惡性腫瘤。術前影像學表現與腦膜瘤極為接近,但有如下幾點鑑別:1、血管外皮細胞瘤,形態多不規整。2、血管外皮細胞瘤多有囊變。3、局部流空較多,血供豐富。4、腦膜尾徵不明顯。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預後多不良,易神經系統復發及轉移,亦可轉移到中樞神經系統外。故術後多輔以輔助放療
發布於 2023-01-07 04:31
0評論
獲得性血管瘤是由於後天原因導致的血管異常增生性疾病,常見類型包括化膿性肉芽腫、微靜脈血管瘤、靶樣含鐵血黃素沉積性血管瘤、疣狀血管瘤、獲得性彈性組織變性血管瘤、櫻桃色血管瘤、叢狀血管瘤、獲得性多發性血管瘤病等。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granuloma)可見於牙齦組織、口唇、面部的皮膚或口腔黏膜,外形類似於黏膜息肉,呈鮮紅色,表面光滑,可有蒂。由增生的血管內皮細胞組成的多個小葉狀組織構成,類
發布於 2023-02-15 22:41
0評論
血管外膜細胞瘤是一種間葉來源的腫瘤,這一類腫瘤沒有良性的,有兩個級別II級和III級,術後需要放療。還記得前一個月在主任門診,一個20多歲的姑娘額頂部穹窿佔位,第一次手術經歷了很長時間,出了很多血,但是腫瘤僅部分切除。這個腫瘤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手術難度大、出血多;第二個特點是全切除困難,容易復發,就像袁醫生的患者一樣已經接受了4次手術,現在又復發了;第三個特點是血管外膜細胞瘤獨有的,就是容易顱外轉
發布於 2022-10-20 12:29
0評論
腎母細胞瘤細胞瘤是小兒腹部實體腫瘤中預後較好的一種腫瘤,遠高於神經母細胞瘤,救治的希望非常大。腎母細胞瘤是小兒最常見的惡性腎臟腫瘤,由Wilms首先報道,故又稱“Wilms瘤”。近20年,由於手術,化療和放療等綜合治療措施的開展,以及美國腎母細胞瘤研究組和歐洲國際兒童腫瘤協會等多中心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療效顯著提高,低危患者併發症逐步減少,高危患者的長期生存率進一步得到提高。腎母細胞瘤的發病率腎
發布於 2023-03-28 03:4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