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週期性肢體運動(PLMS) 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內科尚麗PLMS曾被稱為夜間肌陣攣(NM),但其發作持續時間較真正的肌陣攣長。PLMS主要出現在淺睡期,尤其是N1、N2睡眠期,表現為突然腳趾或踝部為主,重複而形式固定的背屈服運動,形式與Babinski徵相似,嚴重時可伴膝及髖部的屈曲,偶可累及上肢。發作持續時間0.5~5s,每隔5~90s週期性重複出現。PSG可檢測到反覆發作的肢體運動,同時有睡眠結構紊亂,睡眠中覺醒增多,並可並存其他類型的睡眠障礙。若睡眠中有4次以上PLMS發作,診斷即可確立。若因PLMS導致失眠或白天過度嗜睡時可稱為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PLMD)。其嚴重程度根據PLMS指數(睡眠中每小時發生的次數,即PLMS index, PLMI)來衡量。當PLMI≥5時視為異常 ,其中輕度PLMD是指5≤PLMI<25次;中度PLMD指25≤PLMI<50次;嚴重PLMD是指每小時超過50次或超過25次並伴有覺醒發作者。
PLMS有特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可見於任何年齡,人群發病率6%左右,約90%的不安腿綜合徵(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患者伴有PLMD。患者可伴其他睡眠障礙,如發作性睡病、失眠、過度睡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及REM行為異常等。91%的PLMD患兒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而24%~64%的ADHD患兒伴有PLMD。三環類抗抑鬱藥物、5羥色胺阻滯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及多種抗癲癇藥物可以誘發PLMD。睡眠剝奪、咖啡因、缺乏或過度鍛鍊等均可加重PLMD。本病發病機理不清,可能涉及到血管性、系統性、外周及中樞神經多種因素。有人推測可能與網狀結構起源有關。由於胸部脊髓損傷導致脊髓麻痺和進行性下肢癱瘓的患者可合併PLMS,表明該病還可起源於脊髓。
PLMS及PLMD均可被誤診為癲癇運動性發作,癲癇可同時在清醒期發作,且伴有發作期或發作間期EEG癇性放電。藉助PSG或VPSG可進一步作出鑑別。
輕者無需治療,症狀明顯時可考慮非藥物和藥物性治療。前者主要是良好睡眠衛生,避免PLMS誘因和加重因素。藥物治療主要應用影響多巴胺能的藥物如多巴胺的前體物質左旋多巴(levodopa)/卡比多巴(Carbidopa)是首選,它們可以增加腦內左旋多巴而使多巴胺的合成增多。也可應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如羅匹尼羅(Ropinirole)、普拉克索(Pramipexole)、培高利特(Pergolide)等。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如溴麥角環肽(bromocriptine)也有一定療效。對多巴胺能藥物反應不好時可試用阿片類製劑。有報道苯二氮卓類藥物(benzodiazepine)如氯硝西泮(clonazepam)可以減少PLMD病人夜間覺醒次數和改善其睡眠質量,可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