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統的高發性惡性腫瘤,據已發表的統計數據表明,發病率高居男性腫瘤病變第4位,女性腫瘤第9位。臨床上把膀胱癌分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Ta-1及原位癌Tis,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兩大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是腫瘤浸潤肌層的T2、T3、T4期腫瘤,其中多數開始即為浸潤性腫瘤,也有相當部分從表淺膀胱癌進展,約佔表淺癌20%左右。
目前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仍是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和難治性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金標準治療術式。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後的尿道改道方式可以分為腹壁造口、尿糞合流和原位新膀胱術三類。經腹壁造口引流尿液給患者帶來不便,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尿糞合流則有導致上尿路重症感染的風險。因患者對術後生活質量的更高要求, 在過去的10餘年裡,非原位膀胱逐漸被原位膀胱術所取代。原位新膀胱術則逐漸成為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後尿流改道的一種理想的選擇。
理想的原位新膀胱術應滿足以下條件: 大容量( 400-500 ml) 、低壓貯尿、可靠的抗返流機制、高順應性、良好的排空能力、手術簡單、手術併發症率和再手術率低、無遠期代謝併發症等。目前應用的迴腸、回結腸或結腸代膀胱術大多可達到上述要求, 但每種術式均存在各自的缺陷, 如Hautmann 迴腸代膀胱術的高併發症率, 半Kock pouch 的輸入乳頭瓣結構複雜, 失敗率高, T 形膀胱的晝夜控尿率差等。而Studer 原位迴腸新膀胱術設計合理, 應用的迴腸段<60 cm, 具有低壓、抗返流、技術簡單、術後排尿功能良好、輸入襻長, 適用於輸尿管長段缺損者等優點。
我們通過對膀胱癌全膀胱切除Bricker 術、Studer原位膀胱術的長期隨訪和評價得出:Bricker 術式能夠保護腎功能、併發症發生率低, 適應症相對較廣, 仍然是臨床尿流改道的一種常用方法。相對Bricker術, Studer原位迴腸新膀胱術對患者認知、尿道擴約肌等有一定要求。原位迴腸新膀胱尿路重建術不影響腫瘤預後,還能實現患者的自主控尿,體外無需掛尿袋, 是一種相對較高生活質量、併發症發生率低的術式, 已成為膀胱癌患者首選的膀胱重建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