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0 22:18

  目的:評估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在雙側頸動脈中、重度狹窄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情況。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協和醫院收治的82例雙側頸動脈中、重狹窄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64例行單側CEA,18例行雙側CEA。

  結果:82例患者共施行100例次CEA,92例次採用頸動脈補片,94例次採用血管內轉流管,均順利完成。76例患者術後恢復順利;2例出現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1例因大面積腦梗死死亡;3例出現過度灌注,其中1例最終導致腦出血。79例完成隨訪的患者中,76例(96.2%)無術側頸動脈相關腦缺血事件發生,1例發現手術側輕度再狹窄,2例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結論:對於雙側頸動脈中、重度狹窄患者,只要指徵明確,均應施行CEA。

  頸動脈狹窄患者常合併對側病變,對於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如果對側頸動脈狹窄程度小於50%,其血流動力學指標幾乎沒有改變,此時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erectomy,CEA)與單側病變的病例無明顯區別。而對於對側狹窄程度超過50%的患者,有研究顯示,狹窄程度超過50%的有症狀患者和超過70%的無症狀患者,CEA術後均能獲益;狹窄程度為50%~70%的無症狀患者,少部分學者也認為有手術必要。本研究評估了在CEA在雙側頸動脈中、重度狹窄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情況,總結了雙側頸動脈CEA的治療策略和注意事項,以期為今後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對於雙側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的患者,由於雙側頸動脈血流受限,腦組織本身就處於缺血狀態,術中特別是第1次手術夾閉頸動脈後使顱內血供進一步減少,對側代償又不夠,可能導致嚴重低灌注甚至出現腦梗死;而狹窄解決後發生過度灌注幾率也明顯增高,手術風險較大,早期報道傾向於內科治療。但隨著術中實時監測和轉流技術的應用及手術技巧完善,現在認為只要術中注意監測血壓變化、做好腦保護,對側頸動脈嚴重狹窄甚或閉塞都不應成為CEA的禁忌證。Taylor等認為,CEA圍手術期腦卒中和死亡與對側頸動脈是否狹窄或閉塞無關,CEA的手術指徵不受對側頸動脈狀態影響。本研究中,所有82例患者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均超過50%,其手術指徵選擇同樣未受對側病變的影響,術後30d的卒中及死亡率為2.4%,低於美國心臟協會規定的3%~6%的標準。

  由於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既可僅有單側症狀,也可雙側均有症狀或是無明顯症狀,手術首先處理哪側也是臨床醫生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的經驗是,對於表現為單側症狀的,首先處理責任側頸動脈;如果對側頸動脈狹窄程度>70%或斑塊明顯不穩定,則應予以二期處理;雙側均有症狀者,一期先處理症狀明顯、狹窄較重側,二期再處理對側;若不能判定責任側頸動脈或患者症狀不典型且狹窄程度接近,則優先處理優勢半球側。

  CEA手術的安全性一直是血管外科醫生關注的焦點,美國心臟協會要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圍手術期卒中/死亡率應控制在6%以下,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圍手術期卒中/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而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特別是雙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狹窄血管遠端血流減慢,同側腦組織血流灌注減低,缺乏來自對側的側支循環,對側代償能力差,任何微小的血流動力學變化都會引起腦組織發生不可逆性缺血損傷。術中夾閉頸動脈過程中可能導致同側腦血流灌注減低,導致手術期腦缺血發生率升高。由於對側大腦半球血供可能也需手術側代償,這種缺血甚至會累及雙側半球,後果更為嚴重。因此這類患者應加強術中監測,實時瞭解顱內血流動力學情況,及時處理。筆者的經驗是術中常規放置轉流管,並採用TCD實時監測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評估顱內血供情況。

  CEA是否應該放置轉流管,於何種情況放置轉流管,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頸動脈轉流管的使用具有縮短腦缺血時間、減輕術者壓力、方便醫療教學等優點,但也存在增加栓塞風險及操作難度、延長手術時間等弊端。而對於具有高度缺血風險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多數學者仍支持術中建立轉流。Halsey研究發現,對於具有高度缺血風險的患者,建立轉流可顯著降低圍手術期卒中發生率。本研究中82例患者術中均常規建立轉流(其中6例因解剖位置高,未放置成功),圍手術期腦卒中發生率低於國際標準。

  TCD作為一種無創、簡便、可重複的腦血流監測技術,可以實時監測夾閉側MCA的血流情況,及時反映夾閉前後MCA血流變化,間接提示夾閉側大腦血流灌注情況,幫助術者及時發現術中低灌注並對術後過度灌注提供預警。本研究對所有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均常規採用術中TCD監測,觀察CEA前後MCA血流速度變化,結合患者臨床症狀及CT或MRI檢查,評估患者圍手術期出現低灌注或過度灌注的風險,指導臨床實際治療。術中筆者發現,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夾閉頸動脈後同側MCA血流速度明顯下降(平均大於50%),提示頸動脈夾閉過程中,大腦低灌注發生率大大增加,進一步說明術中應放置轉流管。

  雙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是否可以同期或短期內行雙側CEA治療目前仍存在爭議。同期手術避免了二次麻醉,減少了手術操作和患者心理的創傷應激,能夠儘早處理病變血管,減少潛在的腦梗死危險。但考慮到其術後神經併發症、心肌梗死及高灌注綜合徵發病率高,大部分學者都不支持同期行雙側CEA。特別是如果同期手術損傷了雙側喉返神經,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而分期CEA已被證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兩次手術之間需要間隔一定時間,使患者能從手術打擊中恢復,同時顱內血管能夠適應一側血流開通後的新環境。由於頸動脈狹窄患者大腦長期處於低灌注狀態,腦內小動脈極度擴張,腦血管自主調節機制受損。一旦開通頸動脈,頸內動脈血流大量增加而腦內小血管不能相應收縮調節,可使同側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持續升高,導致過度灌注綜合徵的發生,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腦出血死亡。一般來說,術後1周是過度灌注的危險期,但少部分患者可延續達4周。因此,為了避開CEA術後過度灌注的危險期,雙側手術時間間隔至少在4周以上。當然兩側手術時間間隔也不宜過長。尤其是極度狹窄(>95%)、遠端血流遲緩者,如不及早手術,很可能喪失機會。Rodriguez-Lopez等對77例在4d內接受雙側CEA患者的研究發現,圍手術期TIA及卒中發生率分別為2.6%和0.7%,相對於單側病變手術發生率沒有明顯增加。Dimakakos等認為,對於雙側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合併斑塊內出血或雙側近乎堵塞病變可以考慮一期雙側手術。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行雙側CEA,其中10例手術間隔為2周,4例為4周;另有4例因為術後半年出現對側症狀而行CEA治療;所有患者兩次手術均恢復順利。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如何應用的?相關文章
[摘要]目的探討外翻式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在預防腦缺血性“中風”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總結了42例接受這一手術的病人的臨床資料,分析其動脈阻斷時間及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情況。結果手術均獲成功,頸動脈平均阻斷時間為16min,明顯低於常規術式,術後併發症較少。結論外翻式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具有阻斷時間短,再狹窄率低等優點,但對操作者的熟練程度及病人局部的情況具備較高要求。上海長海醫院血管外科趙志青[關鍵詞]頸動
發布於 2023-03-07 04:01
0評論
在2009年4月上旬剛剛結束的英國倫敦皇家學院主辦的第31屆CharingCross國際血管外科大會上,來自德國的WilhelmSandmann教授指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具有良好的持久性,中遠期療效良好,再狹窄率很低---特別是外翻式內膜切除術和補片成型術,同時單側腦梗死率以及腦梗死複發率都很低。而這些結果都是支架成型術所缺乏的。目前頸動脈支架成型術後較高的再狹窄率已經日益顯著,同時還存在支架移
發布於 2023-02-20 15:11
0評論
據《柳葉刀》醫學雜誌(Lancet.2004;363:1486-1487,1491-1502)上發表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無症狀的高危頸動脈狹窄病人可能因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而受益。“我們的試驗表明,對部分頸動脈重度狹窄病人,立即手術是最佳選擇”,第一作者、英國倫敦聖喬治醫院的哈利代(AlisonHalliday)在新聞稿中說,“該方法有多重要取決於所獲利益能持續多久,因此我們將對這些病人再
發布於 2022-10-23 02:44
0評論
2009年9月,一位家住浦東的男性70歲患者楊某來到神經外科萬傑清副主任醫師的專家門診,自述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多年,近一年來反覆左側肢體無力等小中風發作,頭部CT顯示有多個散在的腦梗死灶。頸動脈超聲顯示右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明顯重度狹窄。萬主任隨即將患者收治入院,為其進行DSA腦血管造影檢查,確診右側頸動脈已堵塞90%以上,且斑塊表面有潰瘍形成。小中風的原因正是由於斑塊表面潰破不斷有小栓子脫落造成
發布於 2023-01-10 02:51
0評論
在我國,腦血管病目前已成為城鄉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顱內、外大血管狹窄導致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所佔比重最大。近年來,隨著血管內介入技術的不斷髮展,這一起源於外周血管的診療技術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此前已有臨床研究證實,帶栓塞保護的頸動脈支架(CAS)是一項有效的治療手段,對於平均手術併發症風險較高的患者群體而言,可以替代動脈內膜切除術(CEA)。而一項新的研究(無症狀性頸動脈疾病
發布於 2022-12-01 20:01
0評論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切除增厚的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預防由於斑塊脫落引起腦卒中的一種方法,已被證明是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在國外已開展50年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一種將關注腦血管病的重點前移,預防腦梗塞的疏通式手術。一般這一手術是在患者已出現短暫性腦缺血、腦血栓等臨床症狀之後。在我國,此項手術尚未廣泛開展,僅有幾家較大醫院有病例報告,但數量還不多,其中原因與我國醫療水平的普及程
發布於 2023-02-20 15:36
0評論
腦卒中是中國居民死亡和致殘的第一位原因,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作是我國一項重大的國民健康干預工程。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腦卒中的發病率不斷增高,如能及早發現,及早干預,達到一、二級預防,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層層分析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是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頸動脈內膜受物理(高血壓、血管痙攣、或化學(吸菸、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的損傷,引起脂質在損傷局部血管壁浸潤沉積,
發布於 2023-02-21 16:21
0評論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S)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卒中。CEA是對於有症狀和無症狀的頸動脈明顯狹窄患者的卒中預防,其療效和安全性及其相較於最佳藥物治療的優勢方面結論是肯定的。然而,近年是血管性疾病的血管內治療迅速發展的時代,隨著CAS的引入和發展,CEA的數量已有下降。儘管多年以來有關CEA的話題充斥著大量的技術和臨床方面的爭論,如全身麻醉還是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常規分流還是選
發布於 2023-01-25 03:52
0評論
甚麼是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是大腦的血液供應主要來源,臨床醫師經過長期的深入研究後發現:“中風”的主要原因是腦供血動脈的狹窄和閉塞。據統計,60%以上的腦缺血病人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頸動脈狹窄如何治療?何時需要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三種:藥物治療、頸動脈開刀手術和頸動脈血管腔內治療術(支架成型術)。1、藥物治療。基本方法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如常規服用阿司匹林、或新的強效抗血小板藥物氯吡格雷)
發布於 2022-10-04 13:40
0評論
1、甚麼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通過外科手術去除或置換頸動脈病變部位的一種治療手段2、您為甚麼需要手術?全球每天都有許多人患腦中風或者出現中風的危險信號(小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此類人很有可能在將來再次發生中風,還有可能是大面積腦梗塞或致死性卒中。對於這些中風高危患者,需要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來降低卒中風險,包括戒菸,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及治療心臟病等,此外應長期口服阿司匹林。然而,對於頸動脈狹
發布於 2022-10-10 21:1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