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評估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在雙側頸動脈中、重度狹窄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情況。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協和醫院收治的82例雙側頸動脈中、重狹窄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64例行單側CEA,18例行雙側CEA。
結果:82例患者共施行100例次CEA,92例次採用頸動脈補片,94例次採用血管內轉流管,均順利完成。76例患者術後恢復順利;2例出現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1例因大面積腦梗死死亡;3例出現過度灌注,其中1例最終導致腦出血。79例完成隨訪的患者中,76例(96.2%)無術側頸動脈相關腦缺血事件發生,1例發現手術側輕度再狹窄,2例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結論:對於雙側頸動脈中、重度狹窄患者,只要指徵明確,均應施行CEA。
頸動脈狹窄患者常合併對側病變,對於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如果對側頸動脈狹窄程度小於50%,其血流動力學指標幾乎沒有改變,此時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erectomy,CEA)與單側病變的病例無明顯區別。而對於對側狹窄程度超過50%的患者,有研究顯示,狹窄程度超過50%的有症狀患者和超過70%的無症狀患者,CEA術後均能獲益;狹窄程度為50%~70%的無症狀患者,少部分學者也認為有手術必要。本研究評估了在CEA在雙側頸動脈中、重度狹窄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情況,總結了雙側頸動脈CEA的治療策略和注意事項,以期為今後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對於雙側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的患者,由於雙側頸動脈血流受限,腦組織本身就處於缺血狀態,術中特別是第1次手術夾閉頸動脈後使顱內血供進一步減少,對側代償又不夠,可能導致嚴重低灌注甚至出現腦梗死;而狹窄解決後發生過度灌注幾率也明顯增高,手術風險較大,早期報道傾向於內科治療。但隨著術中實時監測和轉流技術的應用及手術技巧完善,現在認為只要術中注意監測血壓變化、做好腦保護,對側頸動脈嚴重狹窄甚或閉塞都不應成為CEA的禁忌證。Taylor等認為,CEA圍手術期腦卒中和死亡與對側頸動脈是否狹窄或閉塞無關,CEA的手術指徵不受對側頸動脈狀態影響。本研究中,所有82例患者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均超過50%,其手術指徵選擇同樣未受對側病變的影響,術後30d的卒中及死亡率為2.4%,低於美國心臟協會規定的3%~6%的標準。
由於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既可僅有單側症狀,也可雙側均有症狀或是無明顯症狀,手術首先處理哪側也是臨床醫生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的經驗是,對於表現為單側症狀的,首先處理責任側頸動脈;如果對側頸動脈狹窄程度>70%或斑塊明顯不穩定,則應予以二期處理;雙側均有症狀者,一期先處理症狀明顯、狹窄較重側,二期再處理對側;若不能判定責任側頸動脈或患者症狀不典型且狹窄程度接近,則優先處理優勢半球側。
CEA手術的安全性一直是血管外科醫生關注的焦點,美國心臟協會要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圍手術期卒中/死亡率應控制在6%以下,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圍手術期卒中/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而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特別是雙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狹窄血管遠端血流減慢,同側腦組織血流灌注減低,缺乏來自對側的側支循環,對側代償能力差,任何微小的血流動力學變化都會引起腦組織發生不可逆性缺血損傷。術中夾閉頸動脈過程中可能導致同側腦血流灌注減低,導致手術期腦缺血發生率升高。由於對側大腦半球血供可能也需手術側代償,這種缺血甚至會累及雙側半球,後果更為嚴重。因此這類患者應加強術中監測,實時瞭解顱內血流動力學情況,及時處理。筆者的經驗是術中常規放置轉流管,並採用TCD實時監測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評估顱內血供情況。
CEA是否應該放置轉流管,於何種情況放置轉流管,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頸動脈轉流管的使用具有縮短腦缺血時間、減輕術者壓力、方便醫療教學等優點,但也存在增加栓塞風險及操作難度、延長手術時間等弊端。而對於具有高度缺血風險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多數學者仍支持術中建立轉流。Halsey研究發現,對於具有高度缺血風險的患者,建立轉流可顯著降低圍手術期卒中發生率。本研究中82例患者術中均常規建立轉流(其中6例因解剖位置高,未放置成功),圍手術期腦卒中發生率低於國際標準。
TCD作為一種無創、簡便、可重複的腦血流監測技術,可以實時監測夾閉側MCA的血流情況,及時反映夾閉前後MCA血流變化,間接提示夾閉側大腦血流灌注情況,幫助術者及時發現術中低灌注並對術後過度灌注提供預警。本研究對所有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均常規採用術中TCD監測,觀察CEA前後MCA血流速度變化,結合患者臨床症狀及CT或MRI檢查,評估患者圍手術期出現低灌注或過度灌注的風險,指導臨床實際治療。術中筆者發現,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夾閉頸動脈後同側MCA血流速度明顯下降(平均大於50%),提示頸動脈夾閉過程中,大腦低灌注發生率大大增加,進一步說明術中應放置轉流管。
雙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是否可以同期或短期內行雙側CEA治療目前仍存在爭議。同期手術避免了二次麻醉,減少了手術操作和患者心理的創傷應激,能夠儘早處理病變血管,減少潛在的腦梗死危險。但考慮到其術後神經併發症、心肌梗死及高灌注綜合徵發病率高,大部分學者都不支持同期行雙側CEA。特別是如果同期手術損傷了雙側喉返神經,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而分期CEA已被證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兩次手術之間需要間隔一定時間,使患者能從手術打擊中恢復,同時顱內血管能夠適應一側血流開通後的新環境。由於頸動脈狹窄患者大腦長期處於低灌注狀態,腦內小動脈極度擴張,腦血管自主調節機制受損。一旦開通頸動脈,頸內動脈血流大量增加而腦內小血管不能相應收縮調節,可使同側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持續升高,導致過度灌注綜合徵的發生,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腦出血死亡。一般來說,術後1周是過度灌注的危險期,但少部分患者可延續達4周。因此,為了避開CEA術後過度灌注的危險期,雙側手術時間間隔至少在4周以上。當然兩側手術時間間隔也不宜過長。尤其是極度狹窄(>95%)、遠端血流遲緩者,如不及早手術,很可能喪失機會。Rodriguez-Lopez等對77例在4d內接受雙側CEA患者的研究發現,圍手術期TIA及卒中發生率分別為2.6%和0.7%,相對於單側病變手術發生率沒有明顯增加。Dimakakos等認為,對於雙側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合併斑塊內出血或雙側近乎堵塞病變可以考慮一期雙側手術。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行雙側CEA,其中10例手術間隔為2周,4例為4周;另有4例因為術後半年出現對側症狀而行CEA治療;所有患者兩次手術均恢復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