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骨折的外科治疗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OVCF) 是骨质疏松最为常见和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往多采取卧床休息、药物镇痛等对症治疗, 但对于老年患者, 长期卧床不但容易引起褥疮、肺炎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而且会使骨量丢失进一步加重, 导致椎体愈合困难, 驼背形成或加重, 二次骨折的风险亦显著增加。对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 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并发症。( 1) 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是常用微创脊柱手术之一, 目前可以在数字C 形臂血管造影单元或血管造影平板C 形臂X 线机监测及CT 引导下, 进行从颈椎、上胸椎及全脊柱的手术, 采用11~ 15 G 穿刺针经前外侧入路( 颈椎)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 胸椎) 、经椎弓根入路( 腰椎) 穿刺, 到达椎体前1/ 3 接近中线位置后, 在影像系统监视下注入骨水泥, 如果发现有静脉、椎旁、椎管内渗漏时须立即停止注射。术前数小时静脉滴注抗生素, 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采用CT影像重建技术观察椎体复位情况、骨水泥充填及渗漏情况。对椎体恶性肿瘤导致的椎体病理性骨折、除了行选择性双侧穿刺外, 也可行单侧穿刺, 效果等同于双侧穿刺。( 2)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老年患者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俯卧位, 故国外常采用全身麻醉, 进行适当的俯卧位体位复位, 穿刺成功后运用椎体撑开球囊进一步复位椎体并形成骨水泥充填腔, 不但能迅速止痛和稳定椎体, 而且能使塌陷椎体获得一定复位, 以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脊柱序列。与PVP 相比, PKP 操作时注射阻力及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压力减小, 可以用黏度较大的骨水泥并以较小的压力充填, 降低了骨水泥渗漏和栓塞形成的风险。对于严重椎体骨折且有较大骨折块进入椎管压迫神经者, 则须改行开放手术。(3) 手术入路主要根据骨折程度、骨折块移位情况及患者全身情况而定。对于骨折移位较轻、椎管有效容积丧失少、神经受压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可采取经后路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骨折, 以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和骨折椎体的高度; 对于进入椎管的骨块可以直接向前方打压复位, 复位有困难时, 可以从侧前方适当潜行切除部分骨块再打压复位, 扩大椎管内径, 并重建脊柱稳定性。( 4) 骨折程度重、椎体压缩较多时, 椎体复位后容易在骨折椎体内遗留空腔, 从而导致内固定断裂或去除内固定后出现迟发性脊柱后凸, 建议经伤椎椎弓根在伤椎空隙内植骨。另外, 骨质疏松较重时, 内固定螺钉容易松动、脱出, 可适当在椎弓根内注入少量骨水泥再行螺丝钉置入。需要强调的是, 前入路主要用于骨折块进入椎管较多、椎管有效容积明显缩小、神经症状较重的患者, 手术切除进入椎管的骨折块并行内固定, 甚至行整个椎体切除人工椎体置换术, 但解剖复杂、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 应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后视情施行。
2、髋部骨折的外科治疗
2.1、股骨转子间骨折 转子间骨折后患者多立即丧失活动能力, 因长期卧床极易引发褥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因此, 在患者全身状况许可的情况下, 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方法主要有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 1) 闭合复位内
固定适用于顺转子间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经牵引手法复位良好的骨折, 采用C 形臂X 线机透视下经皮多枚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 2) 切开复位内固定最具代表性的钉板系统为动力髋螺钉( DHS) 系统, 髓内固定
器械有Gamma 钉、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等。( 3) 对于骨质疏松明显的高龄患者,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可以选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对于髋臼基本完整、髋臼关节面磨损不重的患者, 多主张行人工股骨头置换, 该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可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功能方面基本能够满足高龄患者日常生活需求; 对于髋臼条件较差的患者, 则主张行全髋关节置换换。股骨假体多选用骨水泥型假体, 如骨质缺损严重
或粗隆严重粉碎者, 可以用同种异体骨板及自身粉碎的骨折碎片重建股骨长度, 钢丝捆扎后充填骨水泥, 再植入股骨假体; 或选用肿瘤型特制股骨假体。使用骨水泥假体的优点是手术创伤反应消失后即可负重行走,能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和病死率。
2.2、股骨颈骨折 一般主张尽早手术治疗。对移位不明显、股骨颈大致完整的Garden I、II型骨折, 多采用C 型臂X 线机透视下经皮多枚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Garden III、IV型骨折移位明显, 对股骨头颈的血液循环破坏较大, 复位后骨折愈合率低, 建议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HR)治疗。
3、桡骨远端骨折的外科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未累及桡骨远端关节面或累及不多, 手法复位外固定后稳定性较好者, 主要给予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但此类骨折大多存在桡骨远端关节面的破坏, 手法复位后外固定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关节面不平整等情况, 所以目前对于不稳定骨折, 大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有限切开复位后经皮撬拨内固定, 以及闭合复位后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等。如桡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明显, 可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 注射骨形成诱导剂充填骨缺损、诱导骨形成, 或植入自体骨、冻干异体骨及充填骨水泥等支撑关节面, 以预防关节面塌陷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4、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往往容易累及肩关节关节面, 由于关节面受累、疼痛等原因, 患者肩关节运动减少, 造成肩部肌肉萎缩、肩关节粘连而影响肩关节功能。临床上应根据骨折程度及骨折块移位情况决定治疗方法。对于简单骨折如Neer I、II型骨折, 建议采用上肢悬垂石膏外固定, 而不固定肩关节, 患者可以在重力牵引下早期适当活动肩关节, 以预防肩关节粘连。而对于Neer III型骨折一般倾向于手术治疗, 但为了肩关节功能的保留及恢复, 应掌握能闭合复位的进行闭合复位, 不能闭合复位的尽可能采用简单手术的治疗原则。简单手术方式为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外固定, 或者撬拨复位克氏针有限内固定。复位确有困难者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Neer IV型骨折, 由于骨折程度较重, 关节面已基本毁损, 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难度均较大, 肱骨头的血液循环也受到严重破坏, 勉强复位固定后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性较大, 故多采用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术。对于复杂的涉及肩关节的肱骨近端骨折, 采用手术治疗可以使肩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减少肩关节粘连、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5、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最根本的还在于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因为骨质疏松症的形成是进行性且不可逆转的病理过程, 一旦发现虽经治疗, 亦不可能完全恢复骨的正常结构, 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只有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才能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合理摄入足够的钙、磷,获得满意的峰值骨量, 同时预防并减少骨量丢失, 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根本。目前, 我国已采取三级预防措施:Ñ级为全民健康教育, 包括饮食预防( 摄入合适的蛋白质、富含钙和低盐的膳食、维生素D) 和运动预防; Ò 级为高危人群综合防治, 主要是对高危人群加强社区卫生管理, 定期体检,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Ó 级为骨质疏松的治疗, 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及时治疗, 改善症状, 防止骨折, 降低骨折发生率。骨质疏松发生后, 预防骨折的措施包括戒烟限酒、适度控制体重、坚持日常肌力锻炼及全身平衡性与协调性锻炼、适当户外活动可增加日照、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及预防性正确用药等。在抗骨质疏松用药方面, 专家建议, 一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 由于骨吸收增强, 卧床和制动导致骨量进一步丢失, 因此宜选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降钙素为首选治疗药物) ; 二是合理使用钙剂, 由于钙吸收主要在肠道, 故钙剂补充以口服为主; 三是补充活性维生素D3 , 不仅能够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增加骨量、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而且有助于增强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 防止跌倒; 四是补充双磷酸盐, 可以有效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降低骨折风险及骨折后病死率, 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 双磷酸盐会影响骨痂改建的质量,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应用双磷酸盐制剂目前尚存争议; 五是使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药雷洛昔芬, 该药在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方面有较好疗效, 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可增加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故骨折后卧床患者慎用,有静脉栓塞病史及血栓倾向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