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6 09:22

  胰瘻是胰腺外科常見的併發症,迄今尚未能杜絕,也未取得完全公認的標準和處理方法,為此仍有必要進行討論。

  胰瘻的傳統概念與分類

  廣義上的胰瘻指胰管破裂後胰液通過非生理途徑與外界溝通,通常由於胰腺炎症、損傷(如外傷、胰腺手術或醫源性的胰腺損傷)所導致。克氏外科學定義:各種原因致胰管破裂,胰液從胰管漏出7天以上者即為胰瘻。與臨床關係最密切的是各種胰腺手術引起的術後胰瘻。

  胰瘻可分為多種類型:

  如根據胰液流出途徑:胰外瘻和胰內瘻。根據引流液成分:單純型(胰液)和混合型(胰液、膽汁、腸液等)。根據胰液的漏出量:分為高流量瘻與低流量瘻。根據胰瘻發生的時間:早期瘻(術後一週內)和晚期瘻(術後一週以上)。

  此外特殊類型的胰瘻有:胰腺假性囊腫(胰液流入腹腔被周圍臟器和纖維組織所包裹,其實質是胰內瘻)、胰管靜脈瘻和胰管門靜脈瘻等(小胰管與靜脈溝通可產生持續高澱粉酶血癥)。

  胰瘻的現代定義

  儘管胰腺手術技術日趨成熟,相關的死亡率已經降至5%以下,但是術後的併發症仍可高達30%-50%。其中,胰瘻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也是胰腺術後“三聯徵”(胰瘻、腹腔感染和大出血)的始動因素,嚴重者可造成死亡。

  復旦大學胰腺病研究所結合大宗胰腺手術病例(>200例/年)的臨床探索,認為胰瘻的診斷應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1、術後引流液澱粉酶檢測時間點,建議術後d1,d3,d5和d7檢測,並觀察發展趨勢。ISGPF規定的術後d3檢測澱粉酶值作為診斷標準之一,值得商榷。術後3天內澱粉酶值升高多由胰腺斷面的滲漏、包膜損傷或縫針針眼的滲漏所致,一般術後3-5d可自行閉合。而真正意義上的胰瘻是來自於主胰管內的胰液經吻合口裂隙滲漏所致(包括胰腺組織的撕裂、胰腸吻合口撕脫、胰腸吻合間隙過大、局部出血炎症等原因所致的吻合口癒合不良等),往往這種類型的瘻將持續很長時間。根據我們的經驗,術後d5引流液澱粉酶大多數患者已經降至正常值,因此我們建議使用術後d5引流液澱粉酶值作為判斷標準的時間點。

  2、引流量:建議使用>50ml/d為標準。胰腺手術創傷大,範圍廣,尤其是後腹膜淋巴結廣泛清掃者,術後創面滲液自然會增加,因此引流液量為10ml/d標準顯然過低。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術後第5天引流液量一般已降至50ml/d以下,因此取>50ml/d5 較為適中。

  3、澱粉酶值:根據我們近期的臨床研究表明,術後第5天,大多數患者引流液澱粉酶已經降至血液值3倍以下。因此澱粉酶值超過血漿澱粉酶值上限的3倍比較合適。

  由於在滲出液較多時,澱粉酶被稀釋後檢測值下降,或者因引流液濃縮而導致澱粉酶值升高,為彌補這一缺陷,我們建議以術後第5天引流液總澱粉酶值作為判斷胰瘻的標準(Td5=V×C,即澱粉酶總值d5=引流量L×澱粉酶值IU/L,該數值應該在一個相對恆定的區間內)。此胰瘻標準綜合考慮了澱粉酶值、引流量和引流時間三個因素。相關研究資料我們將另行介紹。

  胰瘻的危險因素

  關於胰瘻的危險因素,相關研究較多,歸納起來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患者的個體因素:如年齡、黃疸、機體的營養狀態、低蛋白血癥、合併疾病(如糖尿病等)等。

  胰腺本身因素:胰腺質地(“軟胰”胰瘻發生率高)、胰腺斷面的位置(胰頸部左側2cm範圍內血供較差)、胰腺的病理類型、主胰管直徑(<3mm胰瘻發生率高)等。

  與手術相關的因素

  手術者經驗與技術是引起胰瘻的最主要的人為因素:如胰腸吻合技術缺陷、縫合過密或過疏、創面處理粗糙、止血不善,過度使用電灼,縫合針線選擇不當;鉤突殘留、遠端胰腺切除後主胰管處理不當,或者遺漏主胰管近端存在的狹窄或梗阻;胰腸與膽腸吻合口間距離處置不當(過近有張力,腸蠕動時可導致吻合口撕脫)。

  事實上,手術者的經驗直接影響著胰瘻的發生率,有研究報道在有經驗的醫學中心(胰腺手術>20例/年),胰瘻的發生率顯著降低。有鑑於此,上海市衛生局委託市醫學會組織了胰腺手術資質准入評審會,根據手術分級管理制度,制定了只有在歷年胰十二指腸切除術>20例/年的單位,方可獲得胰腺手術資質。

  術後胰瘻的預防

  1、改善患者全身狀態

  包括術前糾正低蛋白血癥、改善肝腎功能、有效減黃、控制急性炎症、術後加強營養支持。

  2、改進外科操作技術

  對於胰瘻的防治,目前的研究更多的集中於術中處理以及手術技巧的改進。

  胰-空腸吻合:目前胰-空腸吻合有多種吻合方式,但缺乏前瞻性隨機對比研究。臨床薈萃分析認為,尚無一種吻合方式顯著優於其他方式。我們近幾年來,對胰-空腸吻合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和探索,從最初的“殘端封閉型胰-空腸端側吻合術”,發展至“殘端封閉型內置管嵌入式胰管-空腸吻合術”,新近,我們首創了另一種新型的吻合方式即“胰腺殘端人工乳頭植入式的胰空腸吻合術式”,已經取得了明顯的臨床效果。該技術操作方法方便,縫合技術易掌握,杜絕了殘端出血,基本上消除了胰瘻的發生。具體方法,我們將另行介紹。

  胰胃吻合:最早由Waugh和Clagett於1946年用於臨床,但隨機對照試驗結果表明胰瘻發生率與經典的胰腸吻合比較並無顯著性差異。在部分患者中,胰胃吻合可作為胰空腸吻合的替代與補充。

  關於術中胰液引流,外引流或內引流各有利弊。外引流雖然減少了胰瘻發生的,但是由於胰液的喪失,影響了患者的消化功能。內引流雖然無胰液喪失,但是也有發生胰瘻之虞,可因導管堵塞、支架脫落進入膽道、逆向進入胰導遠端而發生相應的症狀。

  3、生長抑素的使用

  生長抑素對胰腺的內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具有強大的抑制功能,曾被認為能有效減少胰液的分泌和胰瘻的發生率,一度被廣泛應用。然而,近年的一些臨床隨機試驗表明,圍手術期生長抑素的使用既不能減少胰瘻發生率,也不能降低手術死亡率,但能減少胰瘻生化檢測指標,減少了術後相關併發症嚴重程度。因此生長抑素在胰瘻的防治中的作用仍存有爭議,尚需更多的臨床循證研究。我們的認為,手術後早期使用生長抑素能有效減少術後胰液滲漏而使患者獲益,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胰瘻形成後,則不能過分依賴於生長抑素來處理。

  胰瘻的處理

  胰腺切除術後應常規監測引流液量、性狀和澱粉酶值。研究發現術後第一天,引流液澱粉酶>5000U/L,是胰瘻發生的高危人群。密切觀察術後臨床症狀如:發熱、腹痛腹脹、胃排空障礙等。可疑患者,可行影像學檢查(B超、CT等)。

  引流管的處理:宜選擇組織相容性好,質地適中便於更換的引流管。置管應靠近吻合口,放置順暢,固定確切,負壓適度。應避免壓迫相鄰臟器(血管、腸管)。撤管時可採用旋轉、逐步退管的方法。

  胰瘻的處理,目前並無標準的方案,應根據胰瘻不同的階段,患者的全身狀況和術者的經驗綜合考慮。處理的主要原則包括: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充分引流、必要時定期沖洗;預防感染與繼發性出血;加強營養支持;適當使用抑酸、抑酶藥物;並防止其他可能的併發症。絕大部分胰瘻,可通過非手術治療治癒的。如ISGPF臨床分級中A、B級患者通過保守處理,可治癒率>85%。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廣泛應用,通過內鏡處理胰瘻開始受到重視,如通過內鏡置入胰管支架減壓促進胰瘻癒合。

胰瘻的現代概念及其防治策略相關文章
      膽總管結石(commonbileductstones,CBDS)是肝膽外科常見疾病,依結石的產生原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隨著膽囊結石發病率逐年增加,繼發性CBDS的發病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相對而言,原發性CBDS的發病率則有明顯減少的趨勢。       過去,CBDS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症狀、肝功能變化及腹部超聲檢查,隨著影像學檢查設備的快速升級,CBDS的診斷取得了突
發布於 2022-12-25 16:20
0評論
近年來在膽石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在發病機制方面以往的認識只侷限在生理生化以及病理生理水平,現在已經在更高的源頭尋找原因,即在基因水平來理解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與自然相互作用以及生活方式演化在結石成因中的本質性變化,希望為結石的預防找到根本的解決之道。雖然我們通過家譜分析找到不少明確與結石形成相關的基因位點,但是對於這些為點如何激發此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所以這方面的研究
發布於 2023-01-14 09:41
0評論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呈流行趨勢,目前全球糖尿病發病人數已達1.94億,預計到2025年可達3.3億。中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2010年由中華醫學會組織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糖尿病人群已達9400萬。由於2型糖尿病起病隱襲,常常部分患者以腎病或眼病為首發症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存在糖尿病。隨著糖尿病患病人口基數的增加,由糖尿病所引發的併發症患病人數也逐
發布於 2023-01-28 07:22
0評論
黃豆和豆製品中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在預防乳腺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黃豆,可以改變體內激素的分泌。臨床醫學研究顯示,黃豆及豆製品具有平衡體內雌激素的作用,當體內雌激素太低時,黃豆或豆製品會使它增加,但當雌激素太高時,黃豆或豆製品也會使它減少。 睡眠不足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調。經常熬夜或作息不正常的人不僅老得特別快,健康也會嚴重受損,所以能不熬夜就儘量別熬夜吧!每晚睡眠4小時或不足4小時的人,身體
發布於 2023-05-07 08:52
0評論
目前醫生的診療活動中更多地遵循循證醫學的證據,循證醫學的越來越多的證據直接影響或左右著醫學的發展。循證醫學(EBM)是一種理念,是一個將最佳證據、醫生經驗及患者意願結合起來,進行最有利於患者臨床決策的過程。最佳研究證據是指真實的、經臨床相關研究證實的、準確的診斷手段、可靠的預測指標以及安全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等。醫生經驗即臨床專業知識是指,醫生應用臨床技能和經驗,迅速判斷患者狀況,疾病診斷和可選
發布於 2023-01-03 07:20
0評論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後胰瘻發生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收治的352例因癌症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後有無發生胰瘻將患者分為胰瘻組和非胰瘻組進行對列研究。對圍手術期可能影響術後發生胰瘻的多種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及多變量Logistic迴歸分析。結果共49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後發生胰瘻
發布於 2023-01-09 07:41
0評論
近年來,儘管血管腔內治療得到迅速發展,但傳統的血管移植手術仍是處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對於治療周圍血管疾病目前還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移植物感染是血管移植術後少見併發症,目前報道的發生率約為1~6%,我科統計近20年資料發生率為1.14%。雖然術後移植物感染髮生率不是很高,但產生的危害非常大,可以導致器官功能喪失、截肢,甚至危及生命,主動脈移植物發生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可達33~58%,腹股溝區
發布於 2023-01-26 19:32
0評論
早期胃癌常無症狀,有症狀者亦非特異。噁心、食慾減退、上腹沉重、隱痛、消瘦常先於其他症狀出現,營養不良多因過量失血、蛋白丟失或機械梗阻影響進食所致。部分病人的胃液缺乏(胃氫氯化酸和蛋白酶缺如)或胃酸缺乏可在胃癌發病幾年前已存在。胃癌的營養支持應和手術、放療、化療一樣給予充分重視並採取有力措施。應根據腫瘤部位、病期及是否有胃功能障礙制訂相應的飲食指導方案。手術切除的病人部分可發生術後營養障礙--傾倒
發布於 2023-01-14 09:11
0評論
現代研究表明,胃癌並不是從正常胃粘膜直接形成的,而是要經過一系列的病理演變才能引起,其中就包括胃癌前病變。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或腸化)和異型增生(或稱不典型增生)定義為胃癌前病變。國內一些學者分別對慢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和/或異型增生患者進行了2~10年的隨訪,發現隨著病變程度不同,其癌變率從1.8%~36.4%。從近些年來的研究結果來看,其中的Ⅲ型腸上皮化生及
發布於 2023-01-18 02:56
0評論
糖皮質激素(GCs)在臨床上廣泛用於急性和慢性炎症的非特異性治療迄今已逾50年;伴隨其卓越的抗炎作用其眾多的不良反應也屢見不鮮,其中也有嚴重而不可逆轉的,往往使抗炎治療功虧一簣,大大限制了其應用。近十多年來隨著GCs的分子作用機制研究進展,已經明確由GCs受體(GR)介導的轉錄激活(Transactivation,TA)和轉錄抑制(Transrepression,TR)兩種不用的途徑是GCs對基
發布於 2023-01-25 22:5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