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6 19:27

  腹主動脈瘤(AAA)治療方式的變革,是血管外科由巨創到微創發展的最好範例。自Parodi 1991年首次報道血管腔內修復術(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以來,EVAR發展迅速,其治療的有效性和微創性也得到肯定。目前,該技術已基本成熟,其進展主要體現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SG)的改進、操作技術的提高、術後併發症處理手段的完善以及影像學評估技術的進步。
  支架型人工血管的不斷髮展
  隨著EVAR技術的發展,SG性能和功能不斷改進。合金支架和超薄覆膜的結合方式進一步優化,SG的柔順性不斷提高,器材導入系統的進一步微創化和簡潔化。通過壓縮SG的體積,縮小導入器具的直徑,無需手術顯露股動脈甚至髂動脈,最大限度地實現微創。改進釋放方式,使釋放、定位和調整操作更加簡單。
  針對近端錨定區解剖不良(瘤頸短、成角、口徑過大等),或累及內臟動脈開口的患者,採取“原位開窗”技術或使用開窗型SG以保持臟器血供。前者技術還有待繼續研究,後者已經有成型產品。
  開窗型SG治療腎上、腎周型AAA,甚至Ⅳ型胸腹主動脈瘤都取得初步成功,可使近端錨定平面超過腎動脈、腸繫膜上動脈,甚至腹腔幹水平,極大地擴展了EVAR 的適應證。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開窗型SG對術前影像學的評估和測量要求很高;同時,對操作的技術要求也大大提高,操作者既要有EVAR的成熟經驗,也要有腎動脈等腔內治療的良好技術。這類SG的中遠期併發症也應引起重視,譬如移位、支架斷裂、內臟血管閉塞等。
  髂內動脈的處理是EVAR遠端錨定區的處理的關鍵內容。鑑於多數AAA患者的腸繫膜下動脈已閉塞,有時還需人為栓塞,一般認為應至少保留一側的髂內動脈。對於合併雙側髂總動脈瘤或一側髂內動脈已閉塞,若封堵雙側髂內動脈可能導致嚴重的臀肌缺血甚至腸壞死,如何保留髂內動脈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已可以通過髂動脈分支型SG或髂內動脈重建等方法實現。如上所述,EVAR的技術成功,要求在術前良好的影像學評估前提下,根據不同的近、遠端錨定區選擇合適的SG。
  手術步驟的改進
  以往術中首先進行腹主動脈造影定位腎動脈、瘤體上緣、腹主動脈分叉和髂總動脈分叉,再交換超硬導絲,導入SG輸送系統。實踐中發現,超硬導絲和輸送系統導入後糾正了瘤頸、瘤體和入路動脈的扭曲,解剖位置發生改變,需要重新造影定位,增加射線攝入、造影劑用量和手術時間,因而改為一側導入超硬導絲,對側導入測量導管,超硬導絲側導入主體輸送系統至L1 水平,測量導管造影定位,避免上述的重複造影定位,簡化步驟,減少射線攝入和造影劑用量。
  併發症的預防和處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初期EVAR的患者中,也開始出現一些特殊併發症,如內漏、內張力、SG移位、瘤體破裂、SG斷裂或破損、SG感染、臀部間歇性跛行以及主動脈腸瘻。這些併發症已得到重視,處理手段也日趨完善。在這些併發症中,內漏的預防和處理格外受到關注。由於Ⅰ、Ⅲ型內漏往往是導致術後AAA破裂的最大危險因素,一旦發現,應及時處理通過球囊擴張、釋放cuff或金屬裸支架等腔內手段來糾正。鑑於I 型內漏多是與器具有關,且很多是繼發於SG移位。可使用開窗型SG,因其腎上錨定、倒刺的設計可有效降低移位發生。
  同時,研製預防內漏的SG也成為研究熱點。2003年來,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與相關單位合作,研發了防I型內漏的功能性SG和防II型內漏的藥物塗層SG,都已獲成功,並取得專利。
  EVAR適應證的拓寬
  EVAR的適應證不斷拓寬,例如AAA破裂(rAAA)、腎動脈周圍AAA、假性動脈瘤、炎性動脈瘤以及感染性動脈瘤等都不斷見諸報道。其中,rAAA的腔內治療越來越引起重視。相對於破裂AAA開腹手術的高風險(死亡率32%~ 80%),rAAA行EVAR可以有效降低失血量、ICU 住院時間、早期併發症,總死亡率接近17%(0~40%)。多數學者認為,在rAAA的診治中,選擇合適患者行急診EVAR是可行的。
  20世紀90年代EVAR的出現,對於傳統外科手術治療的地位產生了挑戰。如今,大量的臨床報道和循證醫學研究,如歐洲的EUROSTAR、英國的EVAR trail 1、荷蘭的DREAM試驗等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實驗都證實了EVAR圍手術期安全性高於傳統開腹手術,能有效降低動脈瘤相關的死亡率。對於高危患者,多數學者也認為,EVAR是合理的治療選擇。
  在肯定EVAR的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療效的同時,上述實驗的隨訪結果也指出:與開腹手術相比,EVAR術後併發症率和再幹預率也是相對較高的。但也需認識到,多數EVAR的併發症還是可以通過微創的腔內技術來再次干預,而且,隨著SG的不斷改進、操作技術和圍手術期處理的日趨成熟,相信EVAR的適應證會不斷拓寬。
  1997年該技術進入中國,並迅速成為中國血管外科的熱點。十幾年來,上海、北京和廣州等一些率先開展EVAR的主要單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治療經驗,中國EVAR的病例數方面也在全球遙遙領先。我們期望:在新技術推廣和普及的同時,為完善技術、改進器具並組織進行國內、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的多中心性、前瞻性和對照性研究,建立腔內血管外科醫師的培訓制度和各地區的培訓中心,制定EVAR治療的建議性規範盡微薄之力,並最終促進EVAR不斷髮展和完善,使更多的患者從中受益。

促進血管腔內修復技術不斷髮展與完善相關文章
患者朱**,男,65歲。手術日期:2012年3月9日。手術醫生:宋智鋼、向波等。患者因突發性胸背部撕裂樣疼痛1天入院,入院後行主動脈CTA檢查提示為StandfordA型主動脈夾層分離,破口位於升主動脈遠段,升主動脈形成侷限性假腔,假腔內已有部分血栓形成。因病人年齡較大,體質較差,暫採取降壓、鎮痛、鎮靜等保守治療。3天后病人胸背部疼痛症狀消失,一般情況良好。發病20天后再次複查主動脈CTA,發現
發布於 2023-03-07 10:01
0評論
CEC血管腔內技術 第一章血管造影技術 第一節動脈造影    動脈造影包括造影劑的注射和圖像序列的採集。注射造影劑後,應該在造影劑到達靶血管前就開始採集圖像。開始採集圖象後,應當囑患者保持靜止不動以防止出現偽影。造影劑的注射量根據術者對靶血管流量、流速估計進行調整。在管徑較大的血管內,需要選擇短時間內打出足夠劑量造影劑的造影導管。在管徑較小的血管內,單孔的選擇性導管即可。在阻力較高的血管內
發布於 2023-01-04 20:56
0評論
摘要目的:總結腹主動脈瘤腔內治療經驗。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血管外科採用腔內治療腹主動脈瘤84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例,平均年齡70歲。結果:84例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均或成功(包括8例動脈瘤破裂急診腔內修復術)。應用分叉支架77例,直型支架7例,其中包括開窗支架2例。術後30天內死亡2例(死亡率2.4%),分別死於急性心肌梗塞和感染性休克。結論: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是安全
發布於 2022-10-10 18:33
0評論
主動脈夾層(aorticdissection,AD)腔內修復(thoracicendovascularrepair,TEVAR)的概念是應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SG)在血管內封閉內膜破口(tear),阻止高壓高速的血流衝入假腔(falselumen),從而使假腔內血栓形成,管壁撕裂逐漸修復。自從1998年Dake首先報道採用腔內修復治療B型AD以來[1],TEVAR術目前已在全
發布於 2023-01-27 00:12
0評論
隨著飲食結構改變和人口的老齡化,特別是21世紀以來,外周血管疾病特別是外周動脈性疾病(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的發病率正以迅猛的速度逐年增長,需要干預的PAD的數量越來越多,病情也越來越複雜。靜脈血管性疾病雖然發病率基本穩定,但基數比較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害性也不可小覷,肺栓塞的風險越來越受到重視。血管疾病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必將嚴重威脅我們的健康甚至生
發布於 2023-02-15 04:07
0評論
介入治療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介入治療的概念是指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等)的導向下,經皮穿刺,利用穿刺針、導管、支架等器械,對疾病進行微創性診斷與治療的一門技術。介入治療的一大分支是外周血管介入,是指在醫學影像設備引導下,經血管穿刺途徑對除顱內血管和心臟冠狀血
發布於 2023-02-06 17:32
0評論
90歲的王老先生平靜地躺在手術檯上,一旁的X-線監視器顯示著在他的腹主動脈部位有一個直徑7公分的腹主動脈瘤。在他的腹股溝部,一根帶記憶合金支架和超薄人工血管複合體的導管,經過一個1公分長的小切口從股動脈導入了他的腹主動脈,到達預定部位後,導管緩緩退出,記憶合金支架隨之慢慢張開,再次腹主動脈造影顯示,他的腹主動脈瘤神奇地消失了。手術僅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王老先生有幸親眼目睹了折磨他達3年之久的一
發布於 2023-03-07 02:26
0評論
下肢缺血性疾病,又稱外周動脈阻塞性疾病(PAOD)常見原因包括動脈硬化閉塞症(ASO)、血栓閉塞性脈管炎(Buerger病)和房顫、風溼性心臟病等引起的急性動脈栓塞等,其中尤以ASO最為常見。PAOD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兇險疾病。據統計,有間歇性跛行的PAOD患者5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50%,而有嚴重肢體缺血(CLI)表現者更可高達70%。因此,PAOD的治療目標就是要
發布於 2023-03-07 07:16
0評論
主動脈夾層(aorticdissection,AD)是指血液衝破內膜,血流進入主動脈壁中層,將主動脈壁撕裂成為內、外兩層的一種疾病[1]。AD一旦形成,管壁破裂導致死亡的風險極高。從指導治療的角度來看,AD的分型主要採用Stanford標準,可分為StanfordA型和StanfordB型,前者AD累及升主動脈而不論遠端累及範圍,後者AD累及左鎖骨下動脈(leftsubclavianartery
發布於 2023-01-27 00:07
0評論
胸主動脈瘤或夾層近端錨定區不足時應如何處理?主動脈瘤和AD腔內修復術中,人工血管內支架(stent-graft,SG)在病變近端的確切錨定是成功曠置瘤腔或封閉原發破口的關鍵。本文中近端錨定區是指StanfordB型AD原發破口或胸降主動脈瘤(DTAA)瘤體近端與左鎖骨下動脈開口之間的距離,Dake和Criado都認為理想的條件是≥20mm,若<15mm,SG近端錨定不確切,而且主動脈弓彎曲
發布於 2023-01-26 19:0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