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小豆不僅是美味可口的食品,而且是醫家治病的妙藥。《神農本草經》說它“主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藥性本草》說可“治熱毒、散惡血”。《本草綱目》記載,紅小豆“味甘,性平,無毒,下水腫,排癰腫膿血,療寒熱,止洩痢,利小便,治熱毒,散惡血,除煩滿,健脾胃。……”
醫家通過臨床實踐,認為它對癰腫有特殊療效。例如《朱氏集驗方》稱:“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塗之,無不愈者”。現代醫學還查明,紅小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在舊社會,有些醫生用它作藥治病時,常常在病患者面前給它蒙上一件“神秘”的外衣。清康熙時期,醫藥家汪昂在《本草備要》裡寫道:“宋仁宗患痄腮,道士贊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本草綱目》說七十粒)咒之,雜他藥敷之而愈。中貴人任承亮親見。後任自患惡瘡,付永投以藥立愈。
問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偽也。後過豫章,見醫治脅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醫驚拜曰:‘用此活三十餘口,願勿復宣’。這說明赤豆外敷,是治“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惡瘡”和“脅疽”等病症的良藥。古醫書中關於紅小豆治病的神奇療效,有許多記載,有些雖近玄虛,但說明它藥用價值很高,有廣泛的療效。
赤豆內服外用,都未見有副作用。祖國醫學提示:“多服洩津液,令人枯燥”。可見使用時,也得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