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
人由於被七情所傷,即惱怒、憂思、悲恐、驚嚇而導致氣血、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以至心神被擾,神不守舍而不寐。中醫治療失眠的具體方法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且各具特色。這裡,我們根據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的療法分類,選擇一部分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做一簡單介紹。
1、藥物療法指通過口服藥物,經由消化器官吸收,以達到扶正祛邪、調節機體氣血陰陽,使機體康復的治法。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口服藥物的劑型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片劑、糖漿、茶劑、沖劑等不同劑型。本法是在臨床各科應用範圍最廣的治療方法。
2、針灸療法用針刺、艾灸的方法在人體經絡及經外腧穴施以一定的手法,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針刺又可分為體針、頭針、面針、眼針、耳針、足針、溫針、火針、三稜針、梅花針等多種針法。灸法可分為艾條灸、麥粒灸、疤痕灸、隔姜灸、隔蒜灸、藥餅灸等。針灸療法的應用範圍極其廣泛。
心理治療
1、 一般心理治療。通過解釋、指導,使患者瞭解有關睡眠的基本知識,減少不必要的預期性焦慮反應。
2、行為治療。進行放鬆訓練,教會患者入睡前進行,加快入睡速度,減輕焦慮。
藥物治療
目前常用苯二氮類和非苯二氮類催眠藥物。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提到非苯二氮類催眠藥物唑吡坦可作為原發性失眠的首選藥物。長期、頑固性失眠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用藥。臨床治療失眠的目標為: (1)緩解症狀:縮短睡眠潛伏期,減少夜間覺醒次數,延長總睡眠時間; (2)保持正常睡眠結構; (3)恢復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苯二氮類: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主要特徵有: (1)非選擇性拮抗C-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DA)複合受體,具有鎮靜、肌松和抗驚厥的三重作用; (2)通過改變睡眠結構延長總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潛伏期; (3)不良反應及併發症較明確,包括:日間睏倦、認知和精神運動損害、失眠反彈及戒斷綜合徵; (4)長期大量使用會產生耐受性和依賴性。
2、非苯二氮類催眠藥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有唑吡坦、佐匹克隆、扎來普隆等藥物,其主要特徵有:(1)由於選擇性拮抗GABA- BZDA複合受體,故僅有催眠而無鎮靜、肌松和抗驚厥作用; (2)不影響健康者的正常睡眠結構,可改善患者的睡眠結構; (3)治療劑量內唑吡坦和佐匹克隆一般不產生失眠反彈和戒斷綜合徵。
3、特殊藥物:包括抗抑鬱類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由於這類藥物會產生明顯和普遍的副作用,不推薦用於失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