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23 18:41

  “治未病”是中醫藥防病治病極具特色的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個主要方面,通過中醫藥特色個體調養,全過程干預疾病發生、生成、發作、傳變、復發的危險因素,達到“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的健康目標。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強調個體化辨證論治和整體調節機體狀態的特色和優勢,提升機體自身狀態而防病治病,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肝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乙、丙)及其肝硬化、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病之一,應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進行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疾病發生髮展全過程中醫藥干預,促進廣大肝病患者早日康復!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風險因素與保健防治要點
  1、提高對危險因素的認識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HBV存在於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經、乳汁及淚液等分泌物中。與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發作期時病人的上述體液及分泌物接觸後,HBV進入血液中即可傳染上乙型肝炎。HBV進入血液有以下一些主要途徑:1、母嬰垂直傳播:我國現有HBsAg陽性者約1.4億人,其中85%通過母嬰傳播。垂直傳播是我國乙型肝炎蔓延和高發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數為父嬰傳播者。母嬰傳播主要是通過產道感染或宮內感染。 2、血液或血製品傳播:被HBV汙染的血製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輸給受血者,多數會發生輸血後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腎透析時也會感染HBV。3、醫源性傳播:被HBV汙染的醫療器械(如手術刀、牙鑽、內窺鏡、腹腔鏡等)均可傳播HBV。4、家庭內密切接觸:主要指性接觸、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如同用一個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過破損粘膜進入密切接觸者的體內。5、公共場所、理髮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汙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傳染HBV。
  酒精是除肝炎病毒外,慢性肝炎、肝硬化惡化的最大危險因素。飲酒後攝入的乙醇80%經胃和小腸吸收,90~98%在肝臟被氧化成乙醛,乙醇和乙醛對肝臟均具有損傷作用,可引起一系列的代謝變化,如高尿酸血癥、低血糖症、酸中毒、脂肪瀉和高血脂症,加劇了肝臟的代謝紊亂,加重了肝細胞病變,進而可形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中毒又可造成人體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影響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清除病毒的能力,使疾病遷延不愈,發展成慢性肝炎和肝炎後肝硬化。酒精還可能是一種輔助致癌物質,若再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肝細胞癌。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後肝硬化是原發性肝癌的高危因素。乙肝病原攜帶者患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是非攜帶者的20到30倍,長時間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與肝癌的發生有強烈的相關性,80%的肝細胞癌的發病與肝硬化有關,約有1/4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會患肝硬化或肝癌。有調查顯示,HBeAg陰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較HBeAg陽性的患者臨床症狀更重,更易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有研究顯示,肝硬化患者短期內可能併發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有以下幾個:年齡大於50歲、有長期飲酒史(飲酒量大於75g/天) 、有出血史、甲胎蛋白大於50μg/L、凝血酶原活動度小於70%、血小板計數小於60 ×109/L、及凝血酶原活動度小於70%。這些併發原發性肝癌的獨立危險因素需要引起大家的極度重視。在發生原發性肝癌的高風險人群,其4年中肝癌的累積發生率可達61%。對於這部分高危患者非常有必要縮短肝癌相關指標(如甲胎蛋白、超聲波檢查等)的臨床檢測週期,這樣可能有利於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此外,中國臺灣地區近期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抽菸會增加慢性乙型肝炎轉變成肝硬化的風險。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癮君子如果每天抽菸多於20支,患肝硬化的相對危險是不抽菸者的2.1倍。這是因為香菸中的化學物質需要肝臟代謝解毒,抽菸會增加肝臟負擔。乙型肝炎流行調查顯示,乙型肝炎患者如果繼續抽菸,將比不抽菸的患者更容易患肝硬化和肝癌。另外,老年化也是慢性乙型肝炎惡化的危險因素。患者的肝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年齡每增加一歲,肝炎惡化的相對危險性就提高1.06倍。
  2、重視疾病的預防保健
  1、未病先防,防病於先

  感染乙肝病毒,是發生乙型肝炎的必要因素,如果能夠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就能控制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發生。預防乙肝的發生,就必須截斷可能的感染,注射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處於HBV感染高度危險狀態的易感人群(未感染過HBV的人群)都應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其包括:1、全部新生兒及幼兒園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孩子;2、傳染科、口腔科、血液室、透析室和經常接觸血液的工作人員;3、新加入某一群體的人員,如新入伍的戰士、新入學的大學生;4、從事食品服務行業者及保育工作人員;5、發育障礙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員;6、進行血液透析或使用血液製品者;7、性活躍人群;8、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者;9、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家庭接觸者;10、注射毒品成癮者;長期教養機構中的犯人。
  除了注射疫苗預防外,我們還可通過一些其他途徑來預防HBV的感染。 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共用剃鬚刀、牙刷和其它器具;遵守性道德、潔身自愛;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在非專業機構進行針灸、紋身;在醫療行為中,嚴格執行醫療制度,不輸入未經嚴格檢驗的血液,實行一人一針一用一消毒,嚴格消毒易造成創傷的醫療器具(如手術刀、牙鑽、內窺鏡、腹腔鏡等),增強無菌觀念,預防醫源性傳播乙肝。
  但是,如果萬一不小心接觸了乙肝患者的血液或體液,那也不用恐慌,此時及時到醫療機構,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並同時接種乙肝疫苗也還是能夠進行預防的。
  2、既病早治,防微杜漸
  1、正規治療   首先要強調的肝病治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不要道聽途說,輕信秘方,在門診經常碰到一些病人在外服用秘方,在病情無法控制時,轉診而來,往往病情很重,治療效果也不好,這裡沒有刻意貶低秘方的作用,但大多數秘方都未有符合療效評定的正規臨床觀察,難免魚目混珠。其次是有些病人治病心切,不論在哪級醫院看病,都不放心,經常是同時在不同醫院找不同的醫生看,同時服用所有藥物,其實,對病情反而不利,因為治療藥物不是越多越好,藥物代謝都要經過肝臟,服藥過多,會加重肝臟負擔,進而加重病情。
  2、正確治療  有些肝炎病毒陽性的患者,也不管有無抗病毒指徵,是否能夠抗病毒治療,就隨意開始或服用抗病毒藥物,或注射干擾素治療,這樣不僅不能取得良好的抗病毒療效,還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還有部分病人,已經在醫生指導下開始抗病毒治療,卻不遵循醫囑,或私自減量、或間斷服藥、或擅自停用,這樣做不僅不利於取得療效,還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嚴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中醫藥治療肝病以其療效確切而在肝病治療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有部分病人,只要見到肝功能異常時,也不管中醫如何辨證,是否有熱象,就擅用一片苦寒的清熱解毒之品,長期服用往往不僅不能使病人病情得到緩解,反有可能加重。
  3、及時治療  慢性肝病、急劇加重的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由於疾病後期發展多呈不可逆轉之勢,如就診時間稍晚,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此時往往不管如何積極治療,病情都會進一步發展。臨床中,常可遇見一些慢性肝炎的病人,已經出現了明顯乏力噁心等症狀,還常常或因瑣事或因工作等種種原因,拖延就醫,待到病情危重不得不來就醫時,已經很難力挽狂瀾。部分肝硬化患者,常常是已經發展到出現了大量腹水,大腹便便時,才來就醫,一經檢查,往往已是肝硬化晚期――失代償期了,錯過了阻斷慢性肝病、肝纖維化向肝硬化發展的良機。慢性肝病患者必須及時就診,切莫延誤戰機。
  3、瘥後調攝,防其復發
  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大部分肝病,三分治病十分養。在急性期或重型時或許需更多依靠醫護人員,但到恢復階段和慢性病程時,則主要就靠患者自我調攝保健,肝病調護有以下四大關鍵之處:
  1、飲食宜忌需注意
  肝病飲食的基本原則是“高蛋白質”“充足熱量”。原因在於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能提高肝臟的代謝功能,促迸肝細胞的修復、再生和肝臟功能的恢復,從而使病情得到改善。當然,這一原則也必須根據病情適當調整,如病情重、在肝病活動期、肝病晚期,則不宜應用高蛋白質飲食;慢性肝炎病人以及其他病情穩定的較輕的肝病病人就不必過分拘泥於這一原則,而只要能保持營養充分即可。
  充足的蛋白質   肝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成與分泌血漿白蛋白。正常人每天約合成10~16克血漿白蛋白,分泌到血液循環中,發揮重要功能。肝臟疾患時,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醇和藥物中毒等,均引起肝細胞合成與分泌蛋白質的過程異常,使血漿白蛋白水平降低,進而影響人體各組織器官的修復和功能。正常人白蛋白的半衰期為20~60天,因此急性肝損傷時(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漿白蛋白水平下降不明顯。但慢性肝損傷時(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每天僅能合成3.5~5.9克血漿白蛋白。因此,必須提供豐富的外源性白蛋白,才能彌補肝組織修復和功能,改善對白蛋白的需要。一般認為,每天至少提供蛋白質1.5~2克/千克,最好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瘦肉、魚蝦、乳類、禽蛋及豆製品等,尤以因低蛋白血癥而形成大量腹水的肝硬化病人更需要供給高蛋白質飲食。但進食蛋白質食物也需要有度,對於肝炎急性期、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嚴重受損,消化道反應較重的患者如給予高蛋白飲食,不僅增加胃腸道負擔,引起腹脹、腹痛、腹瀉,而且也會增加肝臟負擔,對肝病恢復不利。 此外,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可經腸道細菌分解產生氨和其他有害物質,誘發和加重肝性腦病。對於肝硬化伴有肝性腦病,或曾經有肝性腦病的病人,還是需要嚴格限制蛋白質的攝取。肝昏迷病人在清醒後,可每天給予蛋白質0.5克/千克,若耐受良好,可增到每天1.0克/千克,直至每天40~50克。最好進食以牛奶等乳製品為主的動物蛋白,因乳製品產氨最少,其次為蛋類,而肉類則產氨較多。目前推廣應用植物蛋白來代替動物蛋白,這樣每日攝入量可增加到40~80克。植物蛋白的優點:1、含芳香氨基酸及含硫氨基酸少;2、含纖維素豐富,能調整腸道菌叢對氮質代謝作用,促進腸蠕動;3、植物蛋白質中某種氨基酸有降低氨生成的潛在作用。
  適度的碳水化合物(糖類)   糖類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眾所周知,1克糖在體內完全分解氧化,和產生4.1千卡熱能。人體所需要的熱能50%~70%由糖氧化分解提供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為穀類、薯類和豆類。每天攝入的熱量約2000卡左右。急性肝炎病人,消化道症狀明顯,進食甚少時,可給予一些高糖食品,甚者可靜脈輸入10%的葡萄糖溶液,以保證病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熱能。同時肝臟可以將消化道吸收來的葡萄糖轉變成糖原,豐富的肝糖原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並能增強對感染和毒素的抵抗能力。肝硬化使肝臟調節血糖的能力降低,容易出現低血糖。因而患者應適量補充一些糖。除一日三餐外,還應在餐間補充一些甜糕點,補糖量和糕點一次量不宜過多,以25~50克為宜。肝病患者,尤其伴有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的病人也切忌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糖類和甜食,以防止血糖增高,且攝入的糖類在滿足了合成糖原和其他需要之後,將在肝內合成脂肪,並以脂肪形式儲存於體內,從而引起肥胖、脂肪肝等。另外,糖類攝入過多,可能導致胰腺β細胞負荷過重而功能不全,造成食源性糖尿病。
  適量脂肪    肝臟是脂類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轉運的重要器官。肝功能障礙時,膽汁的合成、分泌減少,對脂肪消化不良,出現厭油膩等症狀。攝入脂肪過多時,尚可出現脂肪瀉。故應限制脂肪攝入,尤其在肝炎的急性發作期。但脂肪攝入過少則又影響食慾和脂溶性維生素A、D、K、E和β-胡蘿蔔素的吸收,所以又必須予以適量的脂肪。每天40~50克,佔總熱量的25~30%。動物性脂肪應儘量少吃,應以植物脂肪為主,如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等。其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如亞油酸、亞麻油酸和花生油酸。這些不飽和脂肪酸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故稱必需脂肪酸。在缺乏必需脂肪酸時,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減少,肝內脂肪外運受阻,易形成脂肪肝。為了保證低脂肪,菜餚的烹調方式應當以蒸、煮、燴、燉為主,儘量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充足的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過程所必需的低分子化合物。它們既不是構成組織的原料也不能供給能量,但卻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類物質,在物質代謝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維生素B1能抑制膽鹼酯酶,減少乙酰膽鹼水解,增加胃腸蠕動和腺體分泌,有助於改善食慾和消化功能。維生素C能促進糖原合成,增進機體免疫力,並有解毒和抗癌作用。所以病毒性肝炎病人應常規服用維生素B1和C。維生素E是強有力的抗氧化劑,有防止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及保護肝細胞膜與肝細胞內微器膜系統的作用。維生素K是肝臟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必需物質。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提供。病毒性肝炎時,對維生素需求的增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病人由於消化不良,食慾銳減,攝入維生素量不足;2、感染髮熱等對維生素消耗增加,同時需求量亦增多。所以病毒性肝炎尤其病情活動時,必須從體外獲得豐富的維生素。新鮮水果和蔬菜是含有豐富維生素及礦物質、微量元素的最好食品。維生素C廣泛存在於新鮮水果和綠葉蔬菜中,由於蕃茄、桔子和鮮棗中含量豐富。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米糠、麥麩、黃豆、酵母和瘦肉等食物中。維生素E在植物油中如麥胚油、棉籽油和大豆油中含量豐富,核桃、南瓜子、松籽、木耳和蛋黃中含量亦多。維生素K1在綠葉植物中,如苜蓿、菠菜等及動物肝中含量較豐富。維生素K2是細菌代謝產物。人體腸道細菌能夠合成。對於肝硬化腹水因應用利尿劑引起低血鉀的患者,可以相應補充含鉀高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柑橘等。在進食水果時應注意:進食需適量、水果要新鮮、熟透,要細嚼慢嚥,有所選擇,水果還應清潔乾淨,防止農藥殘留。
  嚴格禁酒   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必須嚴格禁止飲酒。因肝臟幾乎是酒精代謝、分解的唯一場所,酒精對肝臟有直接的損傷作用,肝病患者切不可掉以輕心。有些患者認為少量飲酒或偶爾飲酒無傷大雅,其實不然。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含有酒精的溶液,即使含量再小,進入機體後都需要肝臟的分解。在其分解過程中,輔酶I轉變為還原型輔酶I的增多,使肝小時中央區的肝細胞因缺氧而環死和纖維化,且酒精濃度越高肝損害越嚴重。肝炎患者肝臟本身有損害,肝功能降低,酒精代謝所需的各種酶活性降低,分泌減少,更影響了肝臟對酒精的解毒能力,此時酒精對肝細胞的損害更為嚴重,喝酒就猶如是對肝臟落井下石。總之,肝病患者飲酒,百弊而無一利,必須十分謹慎。
  飲食適度,慎防出血    肝硬化病人每日飲食應儘量多樣化,食物烹調要軟爛可口、容易消化,且最好少食多餐。對於有門脈高壓,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的患者,不能吃辛辣過熱及含粗纖維過多的食物,如胡椒、芹菜、竹筍等;必須禁食煎、炸、堅硬、粗糙、刺激性、帶刺的食物,以防止刺破食道血管而引起急性大出血。當肝硬化患者有下肢浮腫或腹水時,還要嚴格限制食鹽的攝入,在醫生指導下吃低鹽或無鹽飲食。
  2、身心並調莫輕視
  慢性肝病患者多病情纏綿難愈,在漫長的病程中,患者迫於家庭、社會及經濟等多方面的壓力,易產生各種類型的心理障礙,出現心情憂鬱、沮喪、消極、悲觀、焦慮等心理定勢。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常常由於患病時間較長、病情的反覆以及對預後的過分擔憂,造成精神負擔重,情緒不穩定。有的患者甚至對治療失去信心,整天悶悶不樂,唉聲嘆氣。現代醫學已發現,情緒與肌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情緒上的波動常能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作用,影響肝病恢復。肝病病人應該從思想上正確對待,在情緒上保持樂觀,用積極生活態度對待疾病、對待人生,動員發揮自身的力量與醫護人員一起與疾病作鬥爭,這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點在癌症患者的身上已證實。得病是不幸的事,但急是急不好的。患者要有“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既要重視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又不能對疾病過分擔憂或者對疾病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更何況部分病毒性肝炎屬自限性傳染病,沒有必要杞人憂天。其實肝病患者的情緒波動,急躁易怒,也是肝病的一種病態表現,俗話說“肝火上炎”,患者也不必過分緊張,只要正確對待,及時疏瀉,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性情,豁達樂觀,就一定能戰勝不良情緒。另外,也要注意另一種現象,在肝硬化代償期,較長時間的肝功能穩定,患者的情緒也愉快,這時往往因容光煥發而易自我鬆懈,對疾病掉以輕心,有時甚至處於一種情緒亢奮狀態投入工作,這時就容易忽略一些症狀,耽誤診治。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機體的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尤其與肝臟的聯繫密切,中醫認為“肝主疏洩”,肝臟具有疏暢氣機,調節清志,促進膽汁分泌與疏洩,協助脾胃消化的功能。肝的功能正常,就會心情舒暢、氣機調順;反之,怒傷肝,不良的精神刺激反過來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導致肝氣鬱結,氣機阻滯,出現胸脅脹痛,食少納呆等症。因此肝病患者必須要樹立堅強意志,穩定情緒,思想樂觀,心情開朗,為人處事應胸懷坦蕩。通過心身調理,輔以藥物治療,絕大多數病人可完全康復,慢性病者病情亦可長期穩定。快樂的心情勝過十副良藥,良好的心理環境對配合治療非常之重要。相反,有的病人病後愁眉不展、痛哭流涕、草木皆兵、日夜難眠,致使肝病長期不愈;有的人因雞毛蒜皮、蠅頭瑣事就暴跳如雷,事後又以酒澆愁;結果以昏迷而罷盞;有的人因與別人吵架而誘發肝昏迷 ,最後與世長辭……正如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所云:“曠達者長壽,憂傷足以致命”。
  3、勞逸結合效果好
  在肝炎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活動期應以臥床休息為主,特別是有黃疸的病人更應注意。臥床時間一般要持續到症狀和黃疸明顯消退(血清膽紅素<20~30μmol/L),方可起床活動。起初可在室內散步等,以後可隨症狀和肝功能的改善及體力的恢復,逐漸增加活動範圍和時間。活動量的控制,一般認為以活動後不覺疲勞為度。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現代醫學實驗證明,人體在臥床與站立時肝臟中血流量有明顯差別,前者可比後者多40%以上。臥床休息,不僅是能減少體力和熱量的消耗,還可以減輕因活動後糖原過多分解、蛋白質分解及乳酸形成而增加的肝臟負擔,同時增加肝的血流供應量,提高了對肝臟的供氧和營養,利於肝組織損傷的修復,促進病情穩定。如不僅不休息,而且勞累過頭,則情況恰恰相反,肝細胞還會再次出現壞死,從而加重病情。所以休息對於肝炎病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法,靜養比藥物治療有時效果更好。當然,也不能過分強調臥床休息。若活動太少,同時又營養過度,可使體重持續增加,有形成脂肪肝的可能。此外,病人也可因活動過度減少,導致腹脹和便秘等。
  此外,慢性肝病患者性生活也應當適度。肝炎病人進入恢復期後可以恢復性生活,但應有所節制。祖國醫學認為“肝腎同源”。房事頻繁可致腎虛而出現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對肝炎病人來說,可導致病情反覆或加劇。肝炎恢復期病人以每月1~2次性生活足矣;也可根據夫妻雙方健康狀況,以不引起睏倦、稍休息體力即可恢復為度。乙肝病人應採取防護措施,避免相互感染。
  4、定期複查防突變
  由於乙肝病毒很難被徹底清除,慢性乙肝也很難徹底治癒,一般病情穩定,也只是階段性的臨床治癒,那麼以後是否會再復發,或者發生其他變化,就只有通過定期進行檢查來監測。
  那麼多長時間檢查一次好呢?對於乙肝病毒攜帶者和肝功能正常的輕症患者,可以6~12個月檢查一次,此期間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就應該及時檢查。而肝功能經常波動或有臨床症狀者,則應不超過三個月或每月檢查一次。檢查的內容除了化驗肝功能外,還要作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檢測,以監測體內病毒是否複製,以指導抗病毒治療。此外,還要作肝膽脾的B超檢查。B超是進行這些臟器的形態學檢查,可瞭解肝、脾、膽囊的大小是否正常,肝臟炎症或纖維化的程度,有無硬化和相應改變,以及是否發生佔位性病變等,還可以瞭解是否伴有膽囊炎、膽結石、膽道梗阻等情況。B超是無創性檢查,既經濟又方便。可是有許多患者忽視此項檢查,以為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沒問題,這是一種誤解。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可以多年沒有明顯的肝功能改變,但最終也發生肝硬化或癌變,如果能定期作B超檢查,就可以有問題早發現,早治療。對於慢性肝病有肝硬化傾向,或已經是肝硬化的患者,都至少應每三個月作一次B超檢查。由於慢性乙型肝炎與肝癌的發病有很高的相關性,因此還必須在每次複查時檢查肝癌標誌物,即甲胎蛋白(AFP)。在B超、CT、核磁共振沒發現肝臟腫塊之前,AFP就會明顯升高,就可以超早期發現原發性肝癌,這是目前醫學界公認最有效的發現原發性肝癌的方法,也是一項成熟的技術。除了常規檢查以外,必要時,還可根據醫生建議,進行一些比較特殊的檢查,像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肝穿刺病理檢查等。對於肝硬化病人,還需定期複查胃鏡,瞭解食道胃底靜脈曲張情況,必要時可採取積極措施,預防上消化道出血。
  往往一些患者經過幾次定期複查沒有甚麼問題,並且自我感覺良好就不願再複查了。一定不要以為這些常規檢查是“白花錢”。因為肝臟中沒有神經組織,一般輕度的肝臟炎症活動,患者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所以我們稱肝臟為“沉默的臟器”。而一些輕微的乏力、腹脹或消化不良等症狀又很難引起重視,或者根本沒有覺察到。待到有肝區脹痛感或上述症狀明顯時,往往肝臟病變比較嚴重了。這是因為只有肝臟腫大以後,肝被膜上的神經組織受到刺激才會產生疼痛感,如果等到此時才去檢查往往為時過晚,貽誤了治療時機。有些人一發現肝病就已經是肝硬化或肝癌階段了,那些幾乎都是沒有堅持定期複查造成的。因此切記一定不能圖省事、省錢而忽視定期複查,這個後果有可能要用生命作代價的。
  二、脂肪肝的風險因素與保健防治要點
  1、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是由多種原因致肝臟脂肪代謝紊亂所引起,是脂肪組織在肝臟的過度儲積的一種疾病。科學家們觀察到,發達國家患脂肪肝的人數普遍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經濟越發達,脂肪肝患病率越高,平均年齡越小。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飲食結構也起了很大變化,我國脂肪肝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所以有人說,脂肪肝是一種“富裕病”、“現代社會病”。根據對比研究,脂肪肝的發病率與下列事件有關:1、飲酒;2、肥胖;3、糖尿病;4、高脂血症;5、高血壓病;6、高能量飲食;7、高動物脂肪飲食;8、飲食不規律;9、多坐少動;10、家族史;11、用藥不當。其中飲酒過量和攝入脂質過多,已成為脂肪肝的主要因素。
  脂肪肝有以下幾大危害:
  危害之一  直接損害肝臟:脂肪肝是肝臟脂代謝失調的產物,肝細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細胞脂肪變性、腫大,長期的肝細胞變性會導致肝細胞的再生障礙和壞死,進而形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脂肪肝對肝癌的發生是一個助動因素,可增加肝癌的幾率,臨床統計數字顯示; 脂肪肝患者併發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 倍。同時; 由於脂肪肝患者機體免疫力相對較低; 感染甲、乙型肝炎的機會也明顯高於正常人。而我國又是個肝病大國,眾多的乙肝患者如果再合併脂肪肝的話,脂肪肝可使本來就受損的肝細胞進一步功能下降,必然造成雪上加霜,加快肝纖維化進程,加速發展至肝硬化。
  危害之二  禍及心腦血管:脂肪肝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因為脂肪肝患者多伴有血脂異常; 血液黏稠度增大; 膽固醇易沉積在血管壁上; 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 血管腔變得狹窄; 彈性減退; 從而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甚至引起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後果,從而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預期壽命縮短。
  危害之三  誘發或加重糖尿病:肝臟除了對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代謝外; 還肩負著調節血糖的重任; 從而使人體內血糖保持著動態平衡。患有脂肪肝的病人; 大都是肥胖症; 體內存在著胰島素抵抗; 糖代謝紊亂; 處於高血糖狀態。尤其是重度脂肪肝或出現肝硬化時;肝臟功能發生異常; 更影響正常的糖代謝; 導致肝糖原合成障礙;不能將過高的血糖轉化為肝糖原儲存; 就會造成血糖持續處在高水平; 引起糖尿病。得了糖尿病後; 患者體內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地利用; 脂蛋白合成也出現障礙; 致使大多數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臟內轉變成脂肪;存積在肝內而使脂肪肝加重。脂肪肝與糖尿病是一對難兄難弟,兩者兼有的話則會相互推波助瀾;給治療帶來較多的困難,造成顧此失彼,加速病情惡化。
  危害之四  影響消化功能:胃、腸、肝、膽都是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機體攝取三大營養素(蛋白、脂肪、糖)都要經過肝臟的代謝才能被機體所利用。食物的消化離不開膽汁; 而膽汁中的膽汁酸鹽; 就是由肝臟利用膽固醇為主要原料來轉化合成的。患了脂肪肝後; 脂類代謝障礙; 影響到膽汁製造和分泌; 進而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 引起食慾減退、厭食、吃東西后常感到腹脹噁心等症狀。中醫認為“肝膽相為表裡”,脂肪肝患者中約20一30%伴有慢性膽囊炎、膽石症。
  危害之五  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肝臟是最大的網狀內皮細胞吞噬系統,它能通過吞噬、隔離和消除,改造入侵和內生的各種抗原,肝細胞脂肪變性或壞死,使肝臟的免疫功能下降。同時,脂肪肝患者可伴有脾腫大。脾臟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腫大會造成脾功能抗進。淋巴T細胞、B細胞在脾臟中成熟、分化,脾功能異常抑制了細胞免疫的功能。所以脂肪肝患者由於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差更容易被感染。丹麥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酗酒的脂肪肝病人中,某些與酒精和菸草使用相關的癌症發病風險增加(肺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胃癌),而且患結腸癌和乳腺癌的風險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即使是在不酗酒的脂肪肝病人中,患結腸癌和胰腺癌的風險也有所增加。
  二、定期體檢早發現
  脂肪肝患者常常因早期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吃喝無礙、面色紅潤,周圍人群脂肪肝檢出率也很高,就對之不以為然,認為脂肪肝至多隻能算是一種亞健康狀態,而不是真正的疾病,根本無需治療,而忽視它的嚴重後果。其實,即使是健康體檢發現的無症狀性脂肪肝亦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以避免將來的嚴重後果。脂肪肝的出現,往往提示你體內代謝出了問題,是身體給你拉響了代謝紊亂的警報,如果你仍然視而不見,就有可能發展到其它代謝性疾病。肥胖或超重的脂肪肝的發生是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易患因素和危險信號。專家告誡:“脂肪肝任其發展問題比較嚴重,應該及早調理改善”。脂肪肝早期防治,對阻止慢性肝病進展至關重要;拖延到中重度脂肪肝,出現肝功能異常和肝纖維化,甚至演變成肝硬化,恢復起來就困難了。
  脂肪肝早期具有相當的隱蔽性,大多數患者無自覺症狀,因此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只是在常規體檢或因高血壓、膽石症、冠心病等其他疾病就診時才發現。因此,定期體檢是發現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其實,在體檢檢出脂肪肝前,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容易疲勞、飯後腹脹,少量飲酒便肝區不適,飲食稍有不慎還會輕度腹瀉等等,往往已經在提示脂肪肝的發生。研究發現,脂肪肝的不適感往往與肝臟脂肪浸潤程度成正比。輕度脂肪肝時,患者可以沒有明顯不適;而到中重度脂肪肝時,患者可明確感到肝區疼痛、食慾減退、疲倦乏力、噁心、腹脹及右上腹壓迫感,並常會出現肝功能異常,或肝臟腫大。但由於脂肪肝者多伴肥胖,腹壁脂肪較厚,觸診多不滿意,比較難以在早期發現肝臟腫大的體徵,往往需藉助於肝臟超聲波檢查確診。影像學檢查中的B超可初步診斷脂肪肝並判斷程度,當肝臟脂肪達到30%時,B超檢查即可查出,其敏感度較高,且操作方便、價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是最常用的檢測手段。除此以外,影像學檢查中的CT、核磁共振等也是檢測脂肪肝的有效手段,可半定量地監測脂肪肝的程度。肝穿刺活檢可確診脂肪肝並判斷其病變嚴重程度。血液生化檢驗中,脂肪性肝炎最常見的是輕度的轉氨酶升高,大多為正常上限的2~3倍,非酒精性脂肪肝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小於1,而酒精性脂肪肝AST/ALT常大於2。
  三、健康生活四注意
  中國人傳統的治病概念是“三分靠藥、七分靠養”,這對脂肪肝的治療也是非常貼切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適當的保健措施是治療脂肪肝的基本治療手段。對於無症狀單純性脂肪肝、僅有甘油三酯輕度升高的患者,不一定需要用藥,加強自我保健就能消除病患;對於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患者,自我保健措施也是治療方案中的重要部分。
  1、祛除病因;堅決戒酒
  如果脂肪肝的病因明確,自我保健的第一步就是要遠離這些病因,不讓其再加重肝臟病變。因肥胖引起者,需大力減肥;合併糖尿病者,要控制好血糖;由藥物引起的,應避免再用該藥。
  長期酗酒是損害肝臟的第一殺手。慢性嗜酒者近60%發生脂肪肝,20%~30%最終將發展為肝硬化。這是因為酒精進入體內,主要在肝臟進行分解代謝,酒精對肝細胞的毒性使肝細胞對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發生障礙,引起肝內脂肪沉積造成脂肪肝。飲酒越多,脂肪肝越嚴重。因此不論是否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患者都必須嚴格禁酒。戒酒是防治酒精性肝病的最有效措施。此類患者若能徹底戒酒,消除病因,則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疾病康復,防止疾病的復發和惡化。若是已經因長期酗酒,成為“酒精依賴者”難以戒斷而實在無法避免飲酒者,應儘量避免空腹飲酒,可以在飲酒前適量飲用牛奶、酸奶等,在保護胃黏膜,減少酒精的吸收。
  2、合理飲食,糾正失衡
  合理飲食包括調整飲食結構和控制攝入量2個部分,目的是減少甘油三酯在體內的進一步產生和蓄積,減輕肝臟的負荷。相當一部分單純性脂肪肝是由於營養過剩所致,患者如能管住嘴巴,即調整飲食的“質”和“量”,病情往往可以控制“一半”。肥胖患者或合併糖尿病患者本應節食,與治脂肪肝不矛盾。由於體內的甘油三酯多由攝入的糖分轉化而來,因此應當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入,如米、面、土豆、糖和甜飲料等,每天攝入總量(相當於米飯)約為女性200~250g(4~5兩),男性350~400g(7~8兩)。進食澱粉類食物太少也不好,會造成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容易誘發低血糖。
  有人說,我血脂偏高不能再吃油了。這是誤解。動物性脂肪可增加體內膽固醇含量,必須避免大量攝入,植物油則不必刻意少吃。正常人每日脂肪的攝入量如不超過35g可促使肝內脂肪沉積的消退。
  蛋白質食物應保持在每天100g(2兩)左右,足夠的氨基酸有利於載脂蛋白的合成,有助於體內脂肪的轉運。各種畜禽的瘦肉、雞鴨蛋的蛋白、河魚海魚都可以吃。有的營養學家推薦兔肉,認為兔肉中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很低,又富含8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是脂肪肝病人的理想食物。
  總之,理想的飲食應該是高蛋白低脂少糖的食譜和保持一日三餐的規律。吃不飽怎麼辦?一是吃飯時細嚼慢嚥有利於增加飽腹感,二是可以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補充,既填充胃又補充維生素。水果中大量含有的果糖,難以被身體吸收,對血糖影響不大,可稍微多吃一點。只要堅持幾天,原來旺盛的食慾會逐漸下降,胃口會慢慢縮小。
  這裡還為你提供一些避免進食過多的小竅門:去超市買東西,不要空腹去;吃飯用小碗;家裡的零食,最好放在看不見的地方,一日三餐之外,不再另加夜宵;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進食。如果我們都能做個有心人,能從生活的每個細節著手去調整生活方式,脂肪肝就會日益遠離你的生活。
  3、控制體重,適量運動
  多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是全球引起死亡和殘疾的十大主要原因之一。心腦血管病、2型糖尿病、脂肪肝、痛風、骨質疏鬆及某些癌症的發生都與體力活動不足有關。在世界許多國家,60%~85%的成人的體力活動都沒有達到有益於他們健康的要求。每年約有200萬人的死亡是歸咎於缺少體力活動。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肥胖性脂肪肝多發在“辦公族”,主要因為平日缺乏運動,交際應酬多,喝酒過量,“口福”成災致營養過剩。因此防治脂肪肝,必須提要高自我保健意識;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脂肪肝患者的自我保健的“方針”正好與經濟運行的準則相反,要對甘油三酯實行“減少收入、擴大支出”的政策。“減少收入”指的是合理控制飲食,而“擴大支出”則是指適量運動,消耗能量。
  除藥物、妊娠等所致的脂肪肝外,多數脂肪肝患者都被醫生勸告加強體育鍛煉,此與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少活動、多休息和加強營養的作法截然不同。脂肪肝伴有轉氨酶升高的患者非但不要加強休息,反而需要增加鍛鍊。即使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血清轉氨酶增高,也要多運動。如果一味強調休息,則非但不能控制脂肪肝,還可能使患者的體重和腰圍有增無減,血清轉氨酶異常和脂肪肝持續存在。
  脂肪肝患者幾乎體重都超標,肥胖症患者中約半數有輕度脂肪肝; 重度肥胖症患者的脂肪肝發病率高達60%~ 90%。我國的肥胖標準是:體重指數BMI值等於“體重(以公斤為單位)除以身高(以米為單位)的平方(BMICkg/M2)”,若BMI值大於23屬超重,大於25為肥胖。減肥最好方式就是運動和控制飲食。那些整天坐辦公室的人,哪怕能堅持每天多走一段路、多爬一次樓,對預防脂肪肝都是有益的。加強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為了消耗體內過多的脂肪。適合的體鍛形式是大步快走(45分鐘步行4.5千米)、慢跑(每週5次每次45分鐘)、跳舞(每週6次,每次1小時)、騎自行車(每週4次,每次1小時,騎行14.5千米),以及上下樓梯、拳操、游泳、打乒乓球等強度小、節奏慢的有氧運動。剛開始運動時,運動量可因人而異,以微微氣喘、心跳達每分鐘120次左右為度,此後可逐漸提高運動量。靠爆發力的大強度、快節奏的劇烈運動,如短跑、跳遠、投擲、單雙槓、踢足球等,主要需從體內無氧酵解途徑獲得能量,消耗脂肪不多,因而對脂肪肝並無多大益處。堅持必要的鍛鍊可以維持理想的體重,但不論節食還是運動都貴在堅持,不能兩天捕魚,三天曬網。
  4、謹慎用藥,保護肝臟
  許多患者經常輾轉於各大醫院或藥房詢求治療脂肪肝的特效藥物,事實上至今國內外尚未發現治療脂肪肝的靈丹妙藥,而防治肥胖性脂肪肝這類現代都市病,通過節食、鍛鍊等措施減肥比保肝藥物治療更為重要,尤其是單純性肥胖性脂肪肝。
  但是在切實遵循以上幾點仍不能或效,或因工作等各種原因不能切實遵循的情況下,必要時可適當輔以保肝、去脂、抗肝纖維化類藥物治療,促進肝內脂質排洩;防止肝細胞壞死、炎症及纖維化等。
  合理應用某些保肝藥物可在某種程度上降低轉氨酶,使肝功能恢復正常。但是有些伴有轉氨酶升高的脂肪肝患者即使大量服用降酶藥物也無效,因為絕大多數轉氨酶升高主要與肥胖有關,有資料表明,體重每降低1%,轉氨酶就下降8%,而體重居高不下者轉氨酶往往持續升高,即使是應用保肝和降酶藥物也難以奏效。而如果能在3~6月內使體重下降5%~10%,就可使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增高的血清轉氨酶降至正常水平。因此對於伴有轉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減肥則是確保保肝藥物起效的重要前提條件。過去大家都比較輕視減肥,連許多臨床醫生亦錯誤認為“不需用藥就是不需要治療”。其實,在脂肪肝的綜合治療中,保肝藥物僅僅是一種輔助治療措施,主要用於伴有轉氨酶升高的脂肪性肝炎患者,是一個短期的強化行為;而需要病人長期高度重視和調整的,是病人的飲食、運動和不良行為的修正。這些非藥物治療措施需要貫徹終身,否則脂肪肝就是治好了也會復發。因此,脂肪肝病人一定要了解主動參與治療的重要性,力爭找出並糾正自己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千萬不要以為單純依靠花錢買藥就可求得健康。
  目前認為,脂肪肝假如不伴有高血脂,那麼就不要用降血脂藥物,儘管高脂血症與脂肪肝關係密切,但兩者之間通常並非因果關係,至今國內外尚無降血脂藥物能夠有效減少肝臟脂肪沉積的正規臨床試驗。為此,有了脂肪肝並非都得服用降血脂藥物,而降血脂藥物應用不當有時非但不能減輕脂肪肝,反可加重肝臟損傷。其原因可能為脂肪肝的出現代表肝臟對脂質代謝紊亂的處理已達極限,這時候再用降血脂藥物就相當於“鞭打快牛”,即脂肪化的肝臟對降血脂藥物的耐受性下降,應用不當易發生藥物性肝病。當既有脂肪肝又有高脂血症時,需根據高脂血症的原因、程度以及發生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病變的概率,酌情決定是否要用降血脂藥物。如果是酒精中毒引起的,那麼戒酒對降低血脂和減輕脂肪肝都有好處;是藥物引起的,能停藥則儘量停藥,假如不能戒酒或停藥而血脂增高又不是太明顯就不要管它,因為你“管”它就可能會增加肝臟負擔。對於肥胖、糖尿病引起的高脂血症,如果血脂不是很高,主要通過節食、運動等控制體重和血糖來調整血脂和防治脂肪肝;如果治療3至6月後,血脂還是較高則可使用降血脂藥物,但常需適當減量或同時聯用保肝藥物。有高脂血症家族史並且血脂增高明顯者則要用降血脂藥物治療,因為這個時候降血脂藥物可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中醫藥在治療脂肪肝方面有一定的療效,因此脂肪肝患者可以通過請中醫專家來辨證調理。中醫辨證論治,不僅可以改善脂肪肝的程度,還可以同時調控血糖,降低血脂,從整體上改善患者的體質,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對於溫飽解決以後的廣大群眾而言,缺少的不是“營養(熱量)”,而是運動;急需的不是補品和藥物,而是科學的生活方式。當前只要我們做到“少吃、多動,不飲酒、慎用藥”,就一定能夠有效控制脂肪肝日益嚴重的流行現狀。

“治未病”理念在肝病防治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一、“治未病中心”實踐模式1、上海曙光醫院KY3H治未病中心總體構架2、中西結合,評估個體健康我們運用KY3H(個體人)健康狀態辨識―評估系統、道生牌舌脈象儀等先進的中醫診斷儀器,並結合個體化的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及臨床查體等健康體檢,對個體進行健康評估。中醫體質辨識:根據客戶的有關信息,通過KY3H智能系統、專家和KY3H治未病中心的分析、評估,提供體質辨識結論。內容包含中醫體質和亞健康測評的
發布於 2023-01-19 23:26
0評論
“治未病”思想是中醫防治疾病觀念的高度概括[1],中醫歷來重視治“未病”。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骶椎組成,具有運動、支撐人體、吸收震盪、保護脊髓、保護胸腔、腹腔內臟器官等作用。由於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並因勞損或感受風寒溼邪,形成了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脊柱退變性疾病。本文就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變性疾病防治中的應用作一簡單論述。脊柱退變性疾病的現代醫學防治現狀《黃帝內經》有曰“是故聖人不治已
發布於 2023-02-28 04:41
0評論
腎臟的功能一旦受到損害,要逆轉非常困難。所以,慢性腎臟病應該樹立起一種“治未病”的理念,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腎病的防治中尤為重要。四類人群須防腎病“偷襲”慢性腎臟疾病大多發病隱匿,不易被察覺,尤其是原發性腎病,病因不明,防不勝防,而繼發性腎病是一類可以預防的疾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腎病科副主任醫師楊雪軍介紹說,四類人群易罹患繼發性腎病,須加強防治。代謝性疾病患者糖尿病:糖尿病患
發布於 2023-02-22 20:26
0評論
微創理念和微創技術是現代外科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要求“儘可能少或小的創傷”使患者達到和保持最佳的內環境穩定狀態,“病人付出儘量小的代價”[1]而達到同樣良好的效果。如何將微創理念與微創技術應用於肛腸外科是目前肛腸科專業醫生積極探索的問題,也是肛腸外科未來發展的方向與目標。《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指出:無症狀的痔無需治療;治療的目的重在消除、減輕症狀;解除症狀較改變痔體的大小更有意義。在這
發布於 2023-01-17 22:31
0評論
《黃帝內經》是先秦時期的醫學論文集,時代久遠,解讀不易。書裡有一篇論著談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於是後來就有了“治未病”一說,好像是說”病尚未生,就能夠治療“;或者,另一種更完美的演繹:“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但即便是後一種說法,也並非是經文的原意---那只是現代預防醫學觀點的老版本罷了。“疾”
發布於 2022-11-30 18:26
0評論
    中醫治未病這一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強調的是攝生養性,防病於未然,即所謂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要求人們調攝精神意志,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講究四時陰陽,保養人體陽氣;合理的膳食結構,生活起居規律。對疾病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是關鍵,如對中風,如出現肢體麻木、沉滯者為脈絡阻滯,予活血通絡之丹參、紅花、川芎、赤芍、雞血藤;若見眩暈則予平肝熄風之鉤藤、天麻、石決明、菊花等,從而預防中風的發
發布於 2023-03-22 06:11
0評論
甚麼是中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後康復三個方面。“未病”不僅是指機體處於尚未發生疾病時段的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包括疾病微而未顯(隱而未現)、顯而未成(有輕微表現)、成而未發(有明顯表現)、發而未傳(有典型表現)、傳而未變(有惡化表現)、變而未果(表現出愈或壞、生或死的緊急關頭)的全過程。中醫治病要“防患於未然”,等到疾病來臨的時
發布於 2023-01-20 00:36
0評論
甚麼是中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後康復三個方面。“未病”不僅是指機體處於尚未發生疾病時段的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包括疾病微而未顯(隱而未現)、顯而未成(有輕微表現)、成而未發(有明顯表現)、發而未傳(有典型表現)、傳而未變(有惡化表現)、變而未果(表現出愈或壞、生或死的緊急關頭)的全過程。中醫治病要“防患於未然”,等到疾病來臨的時
發布於 2023-02-24 00:16
0評論
    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正確引導和積極開展科學的養身理念和實踐尤為重要。中醫養生理念在現代自我保健中的作用:大凡提到中醫養生,人們很自然的會想到藥膳食療、推拿按摩、中藥膏方、氣功、太極拳等養生方法,能說幾句“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冬病夏治”、“冬令進補”等耳熟能詳的詞彙,生活中還會用含蘆薈的護膚品美容、在粥裡放枸杞、在湯里加山藥來滋補身體,以及用針灸減肥
發布於 2023-03-20 21:16
0評論
     “未病”即“疾病未成”,是疾病前期。但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結合臨床實際,未病的概念不斷擴展,已經包括無病期、欲病期、“既病防變”期、愈後防復期。也就是說“未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全是沒有病。不僅包括無病的健康階段,還包括疾病的早期階段和隱伏階段。   “治未病”包括未病之前先預防,避免疾病發生。早期治療,在疾病無明顯症狀之前要積極採取措施,治病於初始,避免症狀越來越多。已病防變,在
發布於 2023-03-26 03:0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