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頸椎病?
常常我們在醫院門診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前面一個病人30多歲,脖子痛,醫生一看說是頸椎病,然後後面一個病人60多歲,走路不穩老是跌倒,醫生一看也說是頸椎病,再後面一個病人老是頭暈,自己以為是高血壓,可是醫生一看又說是頸椎病。這種情況在我們臨床上很常見,很多人就會有這樣一個疑問,說為甚麼這些病人出現的症狀看上去完全沒關係,但醫生卻說是同一種疾病,會不會是這個醫生在忽悠病人。到底醫生是不是在忽悠病人,這就需要我們弄清楚甚麼是頸椎病這個概念。
頸椎病指的是:頸椎間盤在自然退化過程中因勞損、感受風寒溼邪、咽喉感染等外因刺激,導致頸部動力和靜力平衡失調,使頸部肌肉、神經、脊髓、血管受累,產生以頸肩痛,放射到頭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以致於四肢癱瘓等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徵。
可見,頸椎病的發病主要由於自然退變、或者勞損、以及其他疾病的影響,導致頸部的不穩定,影響神經肌肉、血管、脊髓等不同組織的功能,所產生的各種不同的表現都可以叫做頸椎病。
頸椎病有哪些主要表現
那我們來談談頸椎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因為頸椎病是個非常複雜的綜合徵,又稱頸椎綜合徵,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徵、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頸椎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所以它主要的臨床表現取決於受疾病影響的是哪些組織結構,
比如頸部的血管受到刺激後所誘發的頭暈是椎動脈受到影響的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症狀。這種病人常常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誘發頭暈症目花症狀。
如果頸椎病的影響的是神經的話,病人應該表現為頸部、肩部、上肢的疼痛麻木乏力,或者是肌肉萎縮等等。
如果頸椎的病變影響到脊髓的話,病人將會以雙下肢的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患者會感覺行走不穩,搖搖欲倒,嚴重的可以出現大小便失禁等表現。
當頸部的病變影響到交感神經的話,所表現出的症狀就比較複雜多樣,患者可以表現出心慌、胸悶、呼吸困難、肚子痛或者反覆胃腸道不適等等。
那頸椎病一般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
1、急性頭頸部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2、慢性頸部勞損。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間低頭工作,易發生頸椎病。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睡覺等;坐車時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在年輕白領中有些是中午趴在桌子上打瞌睡歪著脖子等。這些都是不好的姿勢,容易引起頸部肩部兩側的肌肉不對稱性收縮,引起勞損的發生。
3、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
4、頸部肌肉的急劇收縮。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比如打噴嚏、提重物等情況下導致頸部的肌肉急性收縮,加重了椎間盤的壓力,進而導致周圍相關組織受到刺激。
5、風寒溼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溼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之產生無菌性炎症。尤其是溫差過大的刺激會誘發頸椎病的發生。
6、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病因基礎。
為甚麼有的要拍片有的要做核磁共振有的要做甚麼血管超聲或者椎動脈造影或者mra?
有時候有些病人常常來醫院,說醫生我頸椎病,聽說核磁共振這個檢查比較貴也比較好,要求做一下檢查,但通過詢問病史和檢查後發現只要拍個簡單的x片或做血管超聲就可以了。
那到底頸椎病要做甚麼檢查呢,這就取決於你的頸椎病的發病因素影響了你的哪一部分的結構組織。單純的x線檢查可以瞭解你頸椎的各個骨和骨之間的排序狀態,並通過觀察每個椎體之間的距離和增生狀況,來評價椎間盤退變的程度,所以一般單純頸型的頸椎病做這個檢查就夠了;而如果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平時有手麻手臂疼痛的情況的話就應該做上肢的神經肌電圖檢測,可以很客觀的評價神經損害的情況;如果是椎動脈型頸椎病,平時以眩暈頭痛等不舒服為主的,就應該做顱內血管超聲,我們叫做tcd檢查,這個檢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血液流速的快或者慢,對於血管的檢查我們還可以做動脈造影的核磁共振成像,我們叫做mra,這個檢查可以清晰的顯現出椎動脈的走行狀態和血流情況;而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感覺以下肢功能障礙為主的我們醫生檢查發現肢體功能有障礙的,就應該做頸椎的mri,來了解頸椎部脊髓損害的程度。
頸椎病應該如何預防
頸椎病的預防,應從病因及發病誘因兩方面採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防止已治癒患者的復發。頸椎病頸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從脊柱的整體加以預防。
預防是防止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認為脊柱的椎間盤在發育至成人之後,即開始退行性變。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各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差異甚大。從年齡方面觀察,對無症狀的100例頸椎X線照片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20歲以下組,2/20人;20~29歲組,2/20人;30~39歲組,4/20人;40~49歲組,50歲以上組,16/20人。嬰幼兒及青少年時期脊柱外傷機遇最多,因此,頸椎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體質鍛鍊,促使椎周軟組織強狀有力,有助於增強脊柱的穩定性。更注意防止外傷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除外傷外,常見的還有落枕、受涼、過度疲勞、強迫體位工作、姿勢不良及其他病症等。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是複雜的,但總的可分為內因(體內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傷),二者可以互為因果。內因是致病的基礎。頸椎病是個慢性多發性疾病,預防以及早期治療非常重要,一旦疾病發展到頸椎穩定性喪失或者是嚴重的增生情況下,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也就是大家最擔心的癱瘓,所以,對於這類退行性的疾病來說應該早治療早預防。而預防措施主要是改變不良的生活工作習慣、選擇合適的床與枕頭、避免頭頸部的外傷和過度頸部活動。
1、防急性頭、頸、肩外傷:頭頸部跌撲傷、碰擊傷及揮鞭傷,均易發生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有些外傷是不是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例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後仰,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有人生氣時隨意擰孩子耳朵,孩子為了防禦而急性扭頸,或用巴掌打擊孩子後頭部等,均可引起頸肌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嬰幼兒頸部肌肉尚不發達,頸軟,如過早抱起或抱孩子姿勢不合適,甚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有些青少年體育運動不得要領或不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如頂牛、頭頂立、前滾翻及騎頸娛樂等,均可造成運動損傷。防止外傷是預防脊柱退行性變的有力措施。一旦發生外傷,除治療軟組織損傷外,還要及時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以防止發展成為頸椎病。
2、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有人喜歡俯臥,為了呼吸、只能將頭扭向一邊,這樣會發生1~4頸椎扭傷。頸軸側彎,達到失代償時,就會出現頭昏、頭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狀。由於損害頸椎的正常力學失衡,會加速各頸椎的椎間盤退變;有人平時姿勢尚好,但當看小說、看電視時,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杆上或沙發扶手上,造成屈頸屈背扭腰等,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而致該段脊柱失穩;婦女帶孩子睡覺,常面向孩子側臥,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將置頸胸椎於強迫體位,形成側彎,可導致脊柱病。
睡姿良好對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
人體軀幹部、雙肩及骨盆部橫徑較大,側臥時,脊柱因床墊的影響而彎曲,如果長期偏重於某一側臥位,脊柱會逐漸側彎,輕者醒後腰背僵硬不適,需要起床活動方可恢復正常,重者可發展成脊柱病。睡眠應以仰臥為主,側臥為輔,要左右交替,側臥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俯臥、半俯臥、半仰臥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都屬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頭應放於枕頭中央,以防落枕。
枕頭:由於頸椎及頸部軟組織慢性損傷或退變引起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壓迫或刺激頸部血管、神經和脊髓引起頭、頸、肩臂、上肢、背中部、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狀,甚至合併肢體功能障礙等一組臨床症候群。引發和加重頸椎病的因素較多,而睡眠時頻繁使用的枕頭卻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一般人來說,每天至少有1/4~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因此,如果枕頭使用不當或不用枕頭,容易引起或加劇頸椎病。反之,如果注意和調整頸椎在睡眠中的姿勢,亦可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睡眠時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即生理曲度的重要工具,這種生理曲線既是頸椎外在肌群平衡的保證,又是保持頸椎管內生理結構狀態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枕頭選擇和使用不當,不僅破壞了維持頸椎正常弧度的外在平衡,而且也直接影響頸椎管內容積的大小和局部組織的生理結構。因此,枕頭的高低必需引起高度重視。
俗話說“高枕無憂”,其實並非如此。正常情況下頸椎的生理曲線是前凸狀,仰臥位時,如果枕頭過低,頭頸過度後仰,使前凸曲度加大,不僅椎體前方的肌肉與韌帶容易因張力過大而出現疲勞,而且可引起慢性損傷。與此同時,椎管後方組織可向前突入椎管,增加椎管內壓力;頭頸過度後仰還使椎管被拉長,椎管內脊髓和神經根相對變短,在其它因素作用下容易出現症狀。如果枕頭過高,頭頸過度前屈,使椎體後方的肌肉與韌帶容易勞損,引發或加重頸椎病。
無論是健康人,還是已有頸椎病的人,都要注意保持頸椎前凸的生理體位,以防引起或加速頸椎的退變。
電腦保健
1、由於長期伏案工作者及長時間持續低頭手工操作者,其長時間低頭將破壞頸椎生理曲度,導致頸椎生理曲度反張(反向彎曲),故工作中宜定時休息並進行適度抬頭訓練。從事電腦操作等人員,頸部長時間固定於一個姿勢,也容易導致頸部肌肉韌帶的勞損,工作中也應定時休息並適當活動,以增強頸部肌肉韌帶的血液供應、增強彈性,避免積累性勞損。
2、強化頸部肌肉和韌帶
積極鍛鍊頸部肌肉可以有效增強頸椎生物力學結構的穩定性、強化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能有效預防並減輕頸椎病。據調查:頸部肌肉發達的人群中,頸椎病發作的幾率下降80%。但是,並非所有的鍛鍊都是有益的,盲目、錯誤的鍛鍊甚至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致命的後果,特別是已經出現頸椎生物力學結構失穩的患者,不應進行激烈的如搖頭、頸前伸、左右晃動、低頭等鍛鍊。正確的鍛鍊方法是:坐位或俯臥位,雙上肢伸直並置於身後,雙手十指交叉(交叉困難者亦可不交叉),雙臂努力後伸,同時盡最大努力抬頭(宜緩慢),將後頸部肌肉及雙肩胛骨間肌肉盡力繃緊,持續10秒鐘後停止並恢復正常體位,盡力放鬆繃緊的肌肉,休息10秒鐘後再次進行上述鍛鍊,反覆鍛鍊至感覺疲勞或微出汗時即可停止,不宜一次鍛鍊過度,每天可進行3-5次鍛鍊,此鍛鍊不應在站立位進行,以免萬一因頭暈而跌倒,經常進行此鍛鍊將有效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並強化相關肌肉強度,增強頸椎穩定性,頸椎骨結核、骨腫瘤、骨折患者等特殊疾病者禁止進行頸部鍛鍊。另外,蛙泳時必須保持抬頭位,這也有利於保持頸椎生理曲度,故常被臨床醫生推薦,不過,頸椎病人也應該注意避免受寒,故進入泳池前應做好充分準備運動,進入泳池後立即進行蛙泳,停止蛙泳後應立即上岸穿衣,避免長時間呆在泳池內而感受寒溼。
誤區:
消除骨刺
在頸椎病的病程中,椎間盤蛻變導致頸椎失穩,引起一系列相關症狀,但另一方面機體通過椎體骨質增生(骨刺)來增加椎間的接觸面積,達到穩定代償。試想假如椎間盤只有蛻變,沒有增生,恐怕許多患者的頸椎關節早就磨損得無法使用了。從這種意義上說,骨刺的出現對機體是一種保護性反應,還給患者帶來了好處。這也是醫生對多數頸椎病患者首選保守治療的依據。有些藥品銷售商宣稱通過口服或外敷某藥可消除骨刺,這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輕視預防
頸椎病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預防起來並不難。現在醫學上已證實與頸椎病相關的危險因素有:環境溫度和溼度、吸菸史、急性和慢性咽部感染史、軟床高枕、每天平均持續低頭工作超過4小時等。健康人群應把預防重心前移,特別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群要避免患病的高危因素,做好自我防護十分重要。
倒走、做瑜伽、做按摩等方法有助於緩解頸椎病。
不恰當的重力按摩和復位反而會加重症狀,甚至導致截癱;瑜伽中的許多動作如果不能控制好力度,反而會傷害頸椎;而倒走增加了不慎摔倒而引發頸椎受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