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骨折的外科治療
骨質疏鬆性脊柱壓縮性骨折(OVCF) 是骨質疏鬆最為常見和較嚴重的併發症之一。以往多采取臥床休息、藥物鎮痛等對症治療, 但對於老年患者, 長期臥床不但容易引起褥瘡、肺炎及泌尿系統感染等併發症, 而且會使骨量丟失進一步加重, 導致椎體癒合困難, 駝背形成或加重, 二次骨折的風險亦顯著增加。對身體狀況較好的患者, 採用手術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併發症。( 1) 經皮椎體成形術( PVP)是常用微創脊柱手術之一, 目前可以在數字C 形臂血管造影單元或血管造影平板C 形臂X 線機監測及CT 引導下, 進行從頸椎、上胸椎及全脊柱的手術, 採用11~ 15 G 穿刺針經前外側入路( 頸椎) 、單側椎弓根旁入路( 胸椎) 、經椎弓根入路( 腰椎) 穿刺, 到達椎體前1/ 3 接近中線位置後, 在影像系統監視下注入骨水泥, 如果發現有靜脈、椎旁、椎管內滲漏時須立即停止注射。術前數小時靜脈滴注抗生素, 術中嚴密監測生命體徵, 術後採用CT影像重建技術觀察椎體復位情況、骨水泥充填及滲漏情況。對椎體惡性腫瘤導致的椎體病理性骨折、除了行選擇性雙側穿刺外, 也可行單側穿刺, 效果等同於雙側穿刺。( 2) 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 PKP)由於手術時間較長, 老年患者不能耐受較長時間的俯臥位, 故國外常採用全身麻醉, 進行適當的俯臥位體位復位, 穿刺成功後運用椎體撐開球囊進一步復位椎體並形成骨水泥充填腔, 不但能迅速止痛和穩定椎體, 而且能使塌陷椎體獲得一定復位, 以矯正後凸畸形和恢復脊柱序列。與PVP 相比, PKP 操作時注射阻力及骨水泥在椎體內的壓力減小, 可以用黏度較大的骨水泥並以較小的壓力充填, 降低了骨水泥滲漏和栓塞形成的風險。對於嚴重椎體骨折且有較大骨折塊進入椎管壓迫神經者, 則須改行開放手術。(3) 手術入路主要根據骨折程度、骨折塊移位情況及患者全身情況而定。對於骨折移位較輕、椎管有效容積喪失少、神經受壓症狀不明顯的患者, 可採取經後路椎弓根系統復位、固定骨折, 以恢復脊柱的生理彎曲和骨折椎體的高度; 對於進入椎管的骨塊可以直接向前方打壓復位, 復位有困難時, 可以從側前方適當潛行切除部分骨塊再打壓復位, 擴大椎管內徑, 並重建脊柱穩定性。( 4) 骨折程度重、椎體壓縮較多時, 椎體復位後容易在骨折椎體內遺留空腔, 從而導致內固定斷裂或去除內固定後出現遲發性脊柱後凸, 建議經傷椎椎弓根在傷椎空隙內植骨。另外, 骨質疏鬆較重時, 內固定螺釘容易鬆動、脫出, 可適當在椎弓根內注入少量骨水泥再行螺絲釘置入。需要強調的是, 前入路主要用於骨折塊進入椎管較多、椎管有效容積明顯縮小、神經症狀較重的患者, 手術切除進入椎管的骨折塊並行內固定, 甚至行整個椎體切除人工椎體置換術, 但解剖複雜、創傷大、出血多、手術時間長, 應評估患者全身情況後視情施行。
2、髖部骨折的外科治療
2.1、股骨轉子間骨折 轉子間骨折後患者多立即喪失活動能力, 因長期臥床極易引發褥瘡、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肺栓塞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因此, 在患者全身狀況許可的情況下, 應儘早進行手術治療, 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手術方法主要有閉合復位內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和人工關節置換術。( 1) 閉合復位內
固定適用於順轉子間型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經牽引手法復位良好的骨折, 採用C 形臂X 線機透視下經皮多枚中空加壓螺釘內固定。( 2) 切開復位內固定最具代表性的釘板系統為動力髖螺釘( DHS) 系統, 髓內固定
器械有Gamma 釘、股骨近端髓內釘( PFN) 等。( 3) 對於骨質疏鬆明顯的高齡患者, 股骨轉子間粉碎性骨折可以選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對於髖臼基本完整、髖臼關節面磨損不重的患者, 多主張行人工股骨頭置換, 該手術時間短、出血少, 可減少術中和術後併發症發生率, 術後功能方面基本能夠滿足高齡患者日常生活需求; 對於髖臼條件較差的患者, 則主張行全髖關節置換換。股骨假體多選用骨水泥型假體, 如骨質缺損嚴重
或粗隆嚴重粉碎者, 可以用同種異體骨板及自身粉碎的骨折碎片重建股骨長度, 鋼絲捆紮後充填骨水泥, 再植入股骨假體; 或選用腫瘤型特製股骨假體。使用骨水泥假體的優點是手術創傷反應消失後即可負重行走,能顯著降低臥床併發症和病死率。
2.2、股骨頸骨折 一般主張儘早手術治療。對移位不明顯、股骨頸大致完整的Garden I、II型骨折, 多采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經皮多枚中空加壓螺釘內固定;Garden III、IV型骨折移位明顯, 對股骨頭頸的血液循環破壞較大, 復位後骨折癒合率低, 建議應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THR)治療。
3、橈骨遠端骨折的外科治療
對於骨質疏鬆性橈骨遠端骨折未累及橈骨遠端關節面或累及不多, 手法復位外固定後穩定性較好者, 主要給予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但此類骨折大多存在橈骨遠端關節面的破壞, 手法復位後外固定容易出現骨折再移位、關節面不平整等情況, 所以目前對於不穩定骨折, 大多主張採用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分為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有限切開復位後經皮撬撥內固定, 以及閉合復位後單臂外固定支架固定術等。如橈骨遠端關節面塌陷明顯, 可行手法復位外固定架固定,克氏針經皮撬撥復位, 注射骨形成誘導劑充填骨缺損、誘導骨形成, 或植入自體骨、凍幹異體骨及充填骨水泥等支撐關節面, 以預防關節面塌陷和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4、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療
肱骨近端骨折往往容易累及肩關節關節面, 由於關節面受累、疼痛等原因, 患者肩關節運動減少, 造成肩部肌肉萎縮、肩關節粘連而影響肩關節功能。臨床上應根據骨折程度及骨折塊移位情況決定治療方法。對於簡單骨折如Neer I、II型骨折, 建議採用上肢懸垂石膏外固定, 而不固定肩關節, 患者可以在重力牽引下早期適當活動肩關節, 以預防肩關節粘連。而對於Neer III型骨折一般傾向於手術治療, 但為了肩關節功能的保留及恢復, 應掌握能閉合復位的進行閉合復位, 不能閉合復位的儘可能採用簡單手術的治療原則。簡單手術方式為經皮克氏針撬撥復位外固定, 或者撬撥復位克氏針有限內固定。復位確有困難者再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對於Neer IV型骨折, 由於骨折程度較重, 關節面已基本毀損, 閉合復位和切開復位難度均較大, 肱骨頭的血液循環也受到嚴重破壞, 勉強復位固定後發生肱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可能性較大, 故多采用人工肱骨頭假體置換術。對於複雜的涉及肩關節的肱骨近端骨折, 採用手術治療可以使肩關節早期進行功能鍛鍊, 有利於關節功能的恢復, 減少肩關節粘連、僵硬等併發症的發生。
5、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預防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預防最根本的還在於對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因為骨質疏鬆症的形成是進行性且不可逆轉的病理過程, 一旦發現雖經治療, 亦不可能完全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所以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只有積極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才能有效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率。合理攝入足夠的鈣、磷,獲得滿意的峰值骨量, 同時預防並減少骨量丟失, 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根本。目前, 我國已採取三級預防措施:Ñ級為全民健康教育, 包括飲食預防( 攝入合適的蛋白質、富含鈣和低鹽的膳食、維生素D) 和運動預防; Ò 級為高危人群綜合防治, 主要是對高危人群加強社區衛生管理, 定期體檢,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Ó 級為骨質疏鬆的治療, 對骨質疏鬆症患者應及時治療, 改善症狀, 防止骨折, 降低骨折發生率。骨質疏鬆發生後, 預防骨折的措施包括戒菸限酒、適度控制體重、堅持日常肌力鍛鍊及全身平衡性與協調性鍛鍊、適當戶外活動可增加日照、採取防止跌倒的各種措施及預防性正確用藥等。在抗骨質疏鬆用藥方面, 專家建議, 一是在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早期, 由於骨吸收增強, 臥床和制動導致骨量進一步丟失, 因此宜選用抑制骨吸收的藥物( 降鈣素為首選治療藥物) ; 二是合理使用鈣劑, 由於鈣吸收主要在腸道, 故鈣劑補充以口服為主; 三是補充活性維生素D3 , 不僅能夠促進骨形成和骨礦化、增加骨量、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 而且有助於增強肌力、提高神經肌肉協調性, 防止跌倒; 四是補充雙磷酸鹽, 可以有效提高腰椎和髖部骨密度, 降低骨折風險及骨折後病死率, 但也有研究結果表明, 雙磷酸鹽會影響骨痂改建的質量, 因此骨質疏鬆性骨折早期應用雙磷酸鹽製劑目前尚存爭議; 五是使用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藥雷洛昔芬, 該藥在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率方面有較好療效, 但也有研究結果表明該藥可增加臥床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 故骨折後臥床患者慎用,有靜脈栓塞病史及血栓傾向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