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類中普遍缺少的必需氨基酸是賴氨酸,其次是蛋氨酸和苯丙氨酸,小米和小麥中賴氨酸最少,玉米中既缺賴氨酸,又缺色氨酸。因此作為“主食”的穀類食品,在食用時最好是混合食用,相互搭配,以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例如二米粥,即將大米及小米按1∶1等量混合煮粥。北方人民的主食中有一種稱作“窩窩頭”的食品,一般是用玉米麵製作。經研究若用玉米粉、小米粉和豆粉混合面製作窩窩頭,生物價可以提高。當它們單獨食用時,生物價分別為60、57和64;混合後,提高到73,接近於豬肉蛋白質的生物價74。再如蕎麥中缺少精氨酸、酪氨酸,而牛奶中卻富含這兩種氨酸。所以蕎麥與牛奶混食為好。由於穀類食物和小麥、大米中的賴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含量較低,而燕麥(麥片)中此類氨基酸卻較高,因此可以將大米與燕麥、麵粉與燕麥搭配食用。
穀類的脂肪含量少,但質量好。大米脂肪為0.5~1%,糯米為2%左右,小米為4%,燕麥為7%,玉米含量為5%左右。穀類的脂肪油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少量磷脂。例如玉米油中,亞油酸含量高達60%,是動脈硬化症、冠心病、脂肪肝、肥胖症和老年人理想的食用油。據調查,凡長期食用玉米油者,血中膽固醇含量均下降,病情顯著改善;而同樣條件下食用動物油者,血清膽固醇平均升高1.64mmol/L。穀類的脂肪主要集中於谷胚和穀皮部分。小麥、玉米胚芽含有大量油脂,不飽和脂肪酸佔80%以上。
穀類的維生素大部分存在於谷胚及表層。長期食用精製大米和麵粉的人,可造成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缺乏。穀類是人們膳食中維生素B,特別是硫胺素和尼克酸的重要來源,穀類食物中缺少維生素C、維生素D和維生素A。唯有小米和玉米中含有少量的胡蘿蔔素。而穀類的胚芽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E。由於穀類所含有維生素大部分為水溶性維生素,所以在淘洗時應特別注意,不可用力搓洗,否則谷表層易損失,維生素B也易流失。浸泡時間越長,淘米次數越多,維生素的損失也就越多。
穀類食物中含無機鹽約為1.5~3%,主要為磷和鈣,它們的分佈和纖維素常是平行的,主要集中在穀皮及糊粉層。